著名科學家貝爾納說:“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绷攘葦嫡Z,提示出科學與藝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藝術之偉大,不在于找到共同點,而在于形成獨特性;科學之崇高,不在于尋找個性,而在于反映普遍性。但追求科學的過程,卻深深打著個性的印記:每位探索者的經歷都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臉龐一樣。如果把追求科學的足跡與展示個性的文藝結合起來,孕育出兼有科學和藝術雙重特征的新作品,這將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嘗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和李醒民教授敏銳地抓住這一新穎題材,決定以叢書方式出版科藝交融、視角獨特、格調高雅的該題材的系列著作,意義深遠。和大多數在一定學科專業(yè)內研究的專家不同,筆者從事的是跨學科研究。由于長期以來科研和教育的建制都是以傳統(tǒng)的學科分類為基礎,沒有為學科交叉研究留出空間,因此超前的跨學科探索成了充滿孤獨的艱辛之旅。所以,對走過的探索道路進行品味,筆者常常是憂慮大于快樂,苦澀大于甜美,而這些都不知不覺地反映在探索的文字中。筆者深信后人會充分理解其思想,但對現(xiàn)今則難以抱奢望:浮躁短視的心態(tài),急功近利的追求,使很多新觀點淹設在一片混沌之中。1948年12月生,籍貫河北省樂亭縣。大學讀物理,研究生讀科技哲學?,F(xiàn)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哲學部主任。兼任中國創(chuàng)造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發(fā)明學會高校創(chuàng)造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美的創(chuàng)造》《跨學科學導論》現(xiàn)代交叉科學》《古道今夢》《中國文化綜合與創(chuàng)新》《科學臻美方法》等。主要研究方向:交叉科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中華文化綜合一創(chuàng)新研究。談到交叉科學,這一領域有一個頗為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在《易經》中,“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敖弧庇小巴狻薄敖Y合”的意思,代表吉兆、泰卦;“不交”代表兇兆、否卦。在泰卦一方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之說,強調:“天地交,泰?!蓖蹂鲎ⅲ骸疤┱撸锎笸ㄖ畷r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萬物大通之時。自然、社會中有各式各樣的“交”,雖不如天地之交大,但也屬于“交”“泰”的范圍。而交叉科學之“交”,即是諸“交”在科學領域中的體現(xiàn),是天地自然、社會人文相交相通的反映。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交”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文理分裂,專業(yè)過細,視野狹窄,是無法進行真正創(chuàng)新的。本書以隨筆的方式記錄了筆者的跨學科研究之旅,由“跨學科與交叉科學”“審美與創(chuàng)造”“中國文化與人生”三個題材組成,主題是:跨出學科視野,體會創(chuàng)造人生,建設中華新文化。這三個層面聚焦到一點,就是對“創(chuàng)造之道”的大徹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