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吃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我國自古以來流傳有三句很經典的話:一是“食、色、性也”,二是“民以食為天”,三是“衣食足而知榮辱”。不僅道出了吃的重要意義,而且說出了吃是人的第一需要。衣食住行的四件大事之中,“民以食為天”是基本國策,它既涉及人的本性,又關乎著國家的安危,是一切大事中的大事。名家品吃,廣用博聞,能上能下,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稀奇古怪,不懼其異;講究排場,不失其志;以吃會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幾可以言吃,吃之為吃之,不吃為不吃,是吃也。中國之大,吃的習俗和風格各異。山西人能吃醋,幾個山西人下飯館,坐定之后,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幾羹。江蘇人喜甜菜,據說無錫人炒鱔糊放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糖。四川人喜吃辣椒,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話下。小面館的墻壁上黑漆大書三個字:麻辣燙。吃法不同,習慣不一,你很難判斷哪一個地方更優(yōu)。在名家眼里,家鄉(xiāng)的食物最好。家鄉(xiāng)菜好似歷代祖先在那蜂窠里釀的蜜,又將它傳之后代。那些家鄉(xiāng)風味菜,外地人品嘗時,并不覺得是“天下第一樓”,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名家對故鄉(xiāng)的食物寄予了深情厚意。比如,葉圣陶說,“同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xiāng)來了。”在名家眼里,吃不局限于山珍海味,即使是腐乳、窩頭、小米粥......最不值錢的東西也會成為最美之味。王蒙說,“大米粥傳遞著一種傷感的溫馨,一種童年的回憶,一種對于人類的大魚大肉大蝦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膩、令人吃勿消的時候,然而大米粥經得起考驗而永存”。在名家眼里,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調出人人喜歡的食物,以甜、酸、苦、辣、咸五味去滿足人們的生理欲望,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簡直可以說是神圣的。名家不僅僅品嘗別人的菜肴,還經常自己做菜,他們以一種自由的心態(tài),帶著一種新鮮感,懷著一種創(chuàng)造欲,去進行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他們做菜,升華到一種情趣,一個文化課題,一種創(chuàng)造生活的過程,把自己對藝術的種種真知灼見,融入菜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