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會是一個轉變過程,舉凡人口的持續(xù)增長,經濟的商業(yè)化與貨幣化,城市的繁榮,社會流動的加速,生活、文化的“活力”與“多樣性”,無不顯示出它與前一時代本質上的不同。 明代的城市,匯聚了各色各樣的人物。政府官員躊躇滿志,出行鳴鑼開道;科舉士子落魄下第,成為山人清客,在衙門、青樓幫閑,打秋風;商人身穿華麗的衣服,出入于花街柳巷;喇唬、光棍,一身短打扮,隨身帶著秤錘、攮子,在街上“拏訛頭”;還有衣著花哨的女山人、女幫閑,出入于官宦人家的閨房之中。 明朝人的“生活”觀念,開始從勞作轉向享受,隨之出現了流行時尚:唐伯虎之畫,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爐,時大彬、龔春之紫砂壺,成為人們普遍追求的時尚之物。蘇州成為領導當時人們時尚的城市。凡是做人透骨時樣,就被稱為“蘇意”;凡是衣服式樣新穎,就被稱為“蘇樣”。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明代出現了“新開門七件事”,就是談諧(即說笑話)、聽曲、旅游、博弈、狎妓、收藏(包括書籍、古董、時玩)、花蟲魚鳥。其中既有大眾百姓逗悶的樂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發(fā)閑暇的雅趣。用現在的話,就是生活的享樂化與藝術化。本書從服飾、飲食、居住、行旅交通、冠婚喪祭、宗教信仰、節(jié)日、休閑娛樂、社交禮儀諸多方面,對明朝人觀念與生活的變遷作了詳細的考察。并對上自皇宮貴族、士大夫,下至商賈百工、醫(yī)卜星相各社會階層的生活面貌作了具體的刻畫,進而指出明朝人生活具有商業(yè)化、藝術化的趨向。 作者簡介:陳寶良,1963年生,浙江紹興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明代文化歷程新說》(1988年)、《中國流氓史》(1993年)、《中國的社與會》(1996年)、《明代城市生活長卷》(1996年)、《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士》(2001年)等專著,以及明清史論文數十篇。目錄:導論 第一節(jié) 明人生活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jié) “時”與時代社會生活 第三節(jié) “方”與明代社會生活 第四節(jié) 明人觀念與生活的變遷第一章 上層社會及其生活 第一節(jié) 皇帝心態(tài)及其生活 第二節(jié) 宗室成員的生活 第三節(jié) 變性人的生活 第四節(jié) 士紳心態(tài)及其生活第二章 社會下層眾生相 第一節(jié) 農民及其生活 第二節(jié) 商賈百工 第三節(jié) 醫(yī)卜相巫 第四節(jié) 奴仆與游方僧道 第五節(jié) 江湖之人 第六節(jié) 婦女生活第三章 服飾生活 第一節(jié) 服飾制度與社會風尚 第二節(jié) 服裝樣式 第三節(jié) 化妝 第四節(jié) 發(fā)飾第四章 飲食生活 第一節(jié) 飲食生活特征與風尚 第二節(jié) 宮廷飲食 第三節(jié) 士人飲食 第四節(jié) 民間日常飲食第五章 居住生活第六章 行旅交通生活第七章 家禮:冠婚喪祭第八章 宗教信仰生活第九章 節(jié)日與儀式第十章 休閑與娛樂生活第十一章 社交禮儀生活余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