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一書,自東漢末至南北朝末歷時三百余年,作者劉濤先生,并未一味地羅列書體資料而糾纏于當時書體、書風的變化演進上,而是溯本窮源,從歷史文化大背景來闡釋當時書風之盛、書體之變的,即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全面考辨論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時期書法一道,不僅是魏晉風流的余緒,更是儒林士風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藝。工文者史入文苑,工書托體小學,乃入儒林”。這不僅是那個時代的追求,更是那個時代的標榜。從該書各章節(jié)的論述中,都可對當時這種世風時尚有所領略,進而明了書體之變盡在不言之中。僅從該書《南朝帝王重視書法》、《南朝寒門書家與士族書家》兩節(jié)所述“‘侍書’的設立”、“帝王與高門書家爭勝”、“寒門書家的崛起”、“書家的士庶之別”等內容,就可窺見當時書風之盛,已非士人雅好之舉。那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風行,是一種文化追求,雖多少有點附庸風雅或追求功利之敝,但韻致高遠。這比起自下而上的趨俗、媚勢、逐流,則顯得高貴不少,也更具文化意義。這本書正是著眼于這種時代文化風貌而撰述的,因對審美價值的全面述求而有了一種全新的審美經驗,由處處閃現(xiàn)著的思想火花而見作者異乎尋常的深思熟慮,因此避免了將所引用的大量新舊書法資料進行放慢板地、簡單地羅列、展示、說明??梢哉f,這是一部真正文化意義上的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