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情愛》是暢銷書作家徐兆壽繼“問題小說”《非常日記》、《生于1980》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問題小說。這部小說是以十五年前在山海關自殺的天才詩人海子的部分心理活動為素材,雜取眾多九十年代前后一些文藝界和思想界狂才的成長、成功和死亡經歷而創(chuàng)作的一部驚世之作。如果說《非常日記》和《生于1980》只是摹寫了當代青年在成長中的種種心理困惑問題,那么,《非常情愛》則直擊靈魂深處,直接揭露當代青年信仰中的深層問題,直逼價值主題,在立意上要遠遠高于前兩者。小說的主人公張維是一個天才詩人,他多情而敏感。初入北方大學后,他對知識和學問充滿了渴求,他用滿布了焦躁的血絲的雙眼尋找著真理和良知,翻遍各種書籍去尋找一個答案:人有靈魂嗎?人之前是怎么回事?人死后又去了哪里?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但是被譽為是中國的良心、中國思想界的先鋒的北方大學充斥著狹隘和平庸,所有的書籍也放棄了對人生終極的回答,這都使張維感到徹底的失望。他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先后喪父喪母喪師喪友,又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癥、抑郁癥和孤獨癥,并出現(xiàn)了幻覺,最后“瘋”了。由于陷入人生無意義的困境中,他前后自殺過三次,兩度退學。就像浮士德在書齋中苦思冥想,追尋宇宙之初造化萬物的本原而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成果,而欲服毒自殺一樣,張維似乎從進入北方大學起就注定了如浮士德般曲折的追尋,他如同浮士德一樣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奧秘,體驗種種又一一否定:知識、學問、愛情、藝術、宗教等等。浮士德在對自然的改造中獲得了真理,而張維也在順應自然的和諧中抵達了生命的澄明和本真。可以說,《非常情愛》的情結發(fā)展、結構運行明顯地與《浮士德》構成了對應與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