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是一個向往,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向往的人生。本書是“錢穆作品系列”之一。書中篇章分別作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討論人生問題的隨筆和講演詞。本書篇章分別作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討論人生問題的隨筆和講演詞。全書共分三輯,一為“人生十論”;一為“人生三步驟”;一為“中國人生哲學”。先生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手,征諸當今潮流風氣,語句隨和,娓娓道來,全然是中國學問切己體察、虛心涵泳的味道,所以本書不僅是為學者所作,更多的是為青年、為每一個對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開卷之余,于今國人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作為于社會將大有裨益。吾全體也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一次的出行,卻想從此不再寫文章。若有一啖飯地,可安住,放下心,仔細再讀十年書。待時局稍定,那時或許學問有一些長進,再寫一冊兩冊書,算把這人生交代了。因此一切舊稿筆記之類,全都不帶在身邊,決心想舍棄舊業(yè),另做一新人。而那本湖上閑思錄,因此也同樣沒有攜帶著。那知一來港,種種的人事和心情,還是使我不斷寫文章。起先寫得很少,偶爾一月兩月,迫不得已,寫上幾百字幾千字。到后來,到底破戒了。如此的生活,如此的心情,怕會愈寫愈不成樣子。小書以及演講錄不算,但所寫雜文,已逾三十余萬言。去年忽已六十,未能免俗,想把那些雜文可搜集的都搜集了,出一冊南來文存吧,但終于沒有真付印。這一小冊,則是文存中幾篇寫來專有關于人生問題的,因王貫之兄屢次敦促,把來編成一小冊,姑名之曰人生十論,其實則只是十篇雜湊稿。貫之又要我寫一篇自序,我一提筆便回憶我的湖上閑思錄,又回想到我幼年時心情,拉雜的寫一些。我只想告訴人,我自己學問的人門。至于這十篇小文,用意決不在教訓人,也不是精心結撰想寫哲學,又不是心情悠閑陶寫自己的胸襟。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境況下,一些一知半解的臨時小雜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