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1872~1970)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散文家。在哲學思想上,他代表的英國實證主義是對盛行美國三十多年實用主義哲學的“修正”。在他看來,哲學就是對人生疑惑的解答,使生活不躊躇、不麻痹。羅素一生多產而長壽,以巨大的熱情關注人類命運和社會問題。他思想龐雜又著作等身,出版了七十一本書及小冊子。他對數(shù)理邏輯和數(shù)學基礎的研究,創(chuàng)立了邏輯原子主義,成為邏輯實證主義的先聲;以他命名的“羅素悖論,”對二十世紀數(shù)學基礎發(fā)生過重大影響,導致了第三次數(shù)學革命。他還是最早推行數(shù)理邏輯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反映在政治上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他都因反戰(zhàn),為和平而吶喊被囚禁和關押。他青年時追求過自由主義,后傾向社會主義;他贊成社會進步,對社會弊病提出尖銳、獨到的批評,同時又對該文明的發(fā)展感到隱憂。(《社會改造原理》)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很看重個人的利益、自由和幸福,強調身心的和諧與快樂,(《自由之路》)他認為“任何一種對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樂都應得到珍視”,因而沒有必要過分壓制性欲。(《幸福之路》)出于對個人幸福和身心健康的關懷,他甚至贊成試婚或簡便的結合與離婚,對私通、同性戀,也持寬容的態(tài)度。(《婚姻與道德》)羅素告誡人們,“幸福這東西不像成熟的果子那樣,僅僅靠機遇便會掉進你的嘴里,”他說:“幸福必需是一種追求……”,羅素也深刻的指出:“人生不幸福的兩大原因:社會制度與個人的不健康心理,”一方面要人們通過社會改造增進人類的幸福,(《社會改造原理》)另一方面又要人們認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以及它是如何產生、形成的,從而培養(yǎng)健康的心靈,安度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