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規(guī)刑法刑罰總論問題探索

刑罰總論問題探索

刑罰總論問題探索

定 價:¥68.00

作 者: 趙秉志主編;田宏杰等本卷撰稿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叢編項: 刑事法律科學文庫 12 當代刑法理論探索
標 簽: 連續(xù)出版物

ISBN: 9787503639036 出版時間: 2002-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3cm 頁數(shù): 65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當代刑法理論探索》一書共四卷,第一卷為《刑法基礎理論探索》,對屬于刑法與刑法學全局的基礎課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和新穎的探討;第二卷為《犯罪總論問題探索》,對犯罪論的諸多原理性課題加以研討;第三卷為《刑罰總論問題探索》,對涉及刑罰價值,刑種與刑罰制度的主要課題予以研究;第四卷為《國際區(qū)際刑法問題探索》,對當前我國刑法理論界關注較少的國際刑法與區(qū)際刑法中的若干重大基本課題進行了有見地的研究。

作者簡介

  趙秉志,男,河南南陽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法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刑事法學研究會副總干事等多種學術職務。1988年至1997年間自始至終參加了中國立法機關個性刑法典的工作。個人撰著《犯罪主體論》、《刑法研究系列》(五卷本)、《改革開放中的刑法理論與實務》等著作。

圖書目錄

第三卷 刑罰總論問題探索
第三十二章 刑罰目的問題
一、刑罰目的的界定
(一)刑罰目的的概念
(二)刑罰目的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二、中外刑罰目的諸學說及其評析
(一)我國古代的刑罰目的學說
(二)西方刑罰學史上有關刑罰目的之學說
(三)我國臺學者關于刑罰目的的看法
(四)我國大陸學者關于刑罰目的的看法及其評析
三、筆者的見解
第三十三章 刑罰價值問題
一、刑罰的負價值
(一)耗費人力物力
(二)危及公民權利
(三)留下情感陰影
二、刑罰價值之一:自由
(一)歷史回眸:自由的一般考察
(二)作為刑罰價值的自由:刑罰制度對公民自由的已然確認保護
(三)作為刑罰價值的自由:刑罰制度對公民自由的應然確認保護
三、刑罰價值之二:秩序
(一)秩序的一般考察
(二)作為刑罰價值的秩序的基本特征
(三)我國刑罰制度對國家秩序的保護
四、刑罰價值之三:正義
(一)歷史回眸:正義的一般考察
(二)公正的正義:刑罰權的合理根據(jù)
(三)公平的正義:刑罰權的理性運作
五、自由、秩序、正義的相互關系
(一)自由與秩序
(二)自由與正義
(三)正義與秩序
第三十四章 法定刑問題
一、法定刑本體論
(一)法定刑的概念
(二)法定刑的根據(jù)
二、法定刑設置論
(一)法定刑設置的前提
(二)法定刑設置的原則
(三)法定刑置的方式
三、法定刑現(xiàn)狀論
(一)我國現(xiàn)行刑法在法定刑設置方面的進步
(二)我國現(xiàn)行刑法在法定刑設置方面的問題
第三十五章 死刑問題
一、死刑概說
(一)死刑的歷史沿革
(二)死刑的疑難問題
二、中國死刑立法及其爭議的回顧與評價
(一)中國死刑立法進程的回顧
(二)如何合理設置死刑的立法之爭
(三)修訂刑法典對于死刑立法的抉擇
三、中國死刑司法適用的疑難爭議問題
(一)如何理解刑法第48條規(guī)定的“罪行極其嚴重”
(二)如何正確把握適用死緩的條件
(三)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刑法關于處理死緩犯的規(guī)定
四、死刑存廢問題
(一)概說
(二)死刑廢除論
(三)死刑保留論
(四)死刑存廢論評價
第三十六章 罰金刑問題
一、罰金刑概說
(一)社會變遷與罰金刑
(二)罰金刑的性質
(三)罰金刑的種類
二、罰金刑價值論
(一)罰金刑的根基
(二)罰金刑的利弊之爭
三、罰金刑的立法規(guī)定
(一)罰金刑的法定方式
(二)刑法中的罰金刑與輕罪重罪
(三)刑法中的罰金刑與犯罪類型
(四)我國刑法中的罰金刑
四、罰金刑的司法適用
(一)罰金刑的適用原則
(二)罰金刑與特別的適用對象
(三)罰金刑的并罰
(四)罰金刑的緩刑
五、罰金刑的執(zhí)行
(一)罰金刑執(zhí)行中的問題
(二)罰金刑的執(zhí)行方式
(三)我國刑法中的罰金刑執(zhí)行
第三十七章 保安處分
一、保安處分的發(fā)端及其理論基礎
(一)保安處分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思想基礎
(二)保安處分制度的歷史演進
(三)刑罰與保安處分的關系
二、當代世界各國的保安處分制度
(一)保安處分的基本原則
(二)保安處分適用的對象和條件
(三)保安處分制度的種類
三、保安處分的中國命運
(一)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中關于保安處分的規(guī)定
(二)保安處分制度刑法化——一個無可回避的選擇
(三)我國保安處分的種類設置
第三十八章 累犯制度
一、累犯的概念
(一)累犯概念的多義性理解現(xiàn)狀
(二)行為中心論的累犯定義
(三)行為人中心論的累犯定義
(四)應有結論——折衷說
二、累犯的類型
(一)基于法律載體的類型
(二)基于立法模式的類型
(三)基于構成條件的類型
三、一般累犯的構成要件
(一)主體條件
(二)主觀條件
(三)時間條件
(四)罪次條件
(五)刑度條件
(六)法域條件
四、特殊累犯的構成要件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累犯
(二)毒品累犯
(三)盜竊罪累犯
(四)服刑中的累犯
(五)刑滿釋放累犯
(六)關于特殊累犯的立法處置思考
(七)增設特殊累犯——危險累犯
五、累犯的司法認定
(一)累犯與再犯的不同
(二)累犯與慣犯的關系
(三)累犯與連續(xù)犯、牽連犯的關系
(四)追訴時效完成后是否可能構成累犯
(五)累犯能否適用緩刑和假釋
(六)累犯的溯及力問題
六、累犯的刑罰適用
(一)累犯從重處罰的根據(jù)
(二)累犯處罰原則的評價和適用
(三)數(shù)罪累犯如何從重處罰
(四)判決宣告之后發(fā)現(xiàn)累犯之情況的處罰
第三十九章 自首制度
一、中國自首制度的嬗變
(一)自首制度之起源
(二)秦漢刑法中的自首
(三)唐律中的自首
(四)明清律中的自首
(五)民國刑法中的自首
(六)革命根據(jù)地刑法中的自首
(七)新中國刑法中的自首
二、外國自首制度概覽
(一)自首之立法模式
(二)自首之成立要件
(三)自首者之刑事責任
三、自首的概念
(一)觀點爭議
(二)觀點研討
四、自首的要件
(一)一般自首的要件
(二)準自首的要件
(三)特別自首的要件
五、自首的階段
(一)自首的準備
(二)自首的未竟
(三)自首的中斷
六、自首的認定
(一)共同犯罪自首的認定
(二)數(shù)罪的自首認定
(三)過失犯罪自首的認定
(四)自首與坦白的區(qū)別
七、自首的種類
(一)國外刑法學者關于自首的分類
(二)國內刑法學者關于自首的分類
(三)對自首分類觀點的評價
八、自首犯的刑事責任
(一)自首犯從寬處罰的依據(jù)
(二)自首犯從寬處罰的規(guī)定
九、自首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增設坦白制度
(二)明確規(guī)定親告罪的自首要件
第四十章 數(shù)罪并罰制度
一、數(shù)罪并罰制度概論
(一)數(shù)罪并罰制度的界定和特征
(二)外國尬支中數(shù)罪并罰制度沿革
(三)中國刑法中數(shù)罪并罰制度沿革
(四)數(shù)罪并罰原則研究
二、數(shù)罪并罰制度靜態(tài)規(guī)則研究
(一)吸收原則適用規(guī)則
(二)限制加重原則適用規(guī)則
(三)并科原則的適用規(guī)則和附加并罰規(guī)則
(四)數(shù)個有期自由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并罰規(guī)則
三、數(shù)罪并罰動態(tài)規(guī)則適用
(一)未決罪的合并處罰規(guī)則
(二)漏罪的合并處罰規(guī)則
(三)新罪的合并處罰規(guī)則
(四)同時涉及漏罪和新罪的合并處罰規(guī)則
四、數(shù)罪并罰制度與量刑制度競合
(一)情節(jié)適用與并罰制度
(二)緩刑適用與并罰制度
五、數(shù)罪并罰制度與行刑制度競合
(一)減刑與數(shù)罪并罰制度
(二)假釋與數(shù)罪并罰制度
第四十一章 緩刑制度
一、緩刑制度的價值
(一)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二)促進罪犯改惡從善
(三)促進罪犯再社會化
(四)減少國家經(jīng)濟支出
二、國外的緩刑制度
(一)英國的緩刑制度及進展
(二)美國的緩刑制度及進展
(三)法國的緩刑制度及進展
(四)德國的緩刑制度及進展
(五)俄國的緩刑制度及進展
三、中國的緩刑制度及其適用
(一)緩刑的概念與法律性質
(二)緩刑的條件與裁量
(三)緩刑的執(zhí)行
(四)戰(zhàn)時緩刑
四、完善中國緩刑制度的幾點探討
(一)關于罰金刑的緩刑
(二)關于緩刑的再犯預測
(三)關于緩刑的監(jiān)督機構
(四)關于緩刑監(jiān)督考察方面的規(guī)定
(五)關于緩刑保證金制度
(六)關于緩刑的撤銷
(七)關于緩刑的形式
第四十二章 假釋制度
一、導言
二、假釋制度之理論基礎
(一)假釋制度與報應理論之關系
(二)假釋制度與預防理論之關系
(三)假釋制度與綜合理論之關系
三、假釋制度之法律性質
四、假釋制度之機能
(一)假釋制度之處遇機能
(二)假釋制度之處遇外機能
五、假釋之核準與撤銷條件
(一)假釋核準之條件
(二)假釋撤銷之條件
六、假釋制度反對論
七、假釋制度改進論
八、結語
第四十三章 追訴時效制度
一、追訴時效的起算標準
(一)普通犯罪的追訴時效起算時間
(二)特殊犯罪的億主時效起算
(三)特殊主體之追訴時效
二、追訴時效之期限制度
(一)追訴時效期限確定之原則
(二)追訴時效期限的確定標準
(三)追訴時效期限的確定幅度
三、量刑情節(jié)對追訴時效之期限適用的影響
四、告訴才處理犯罪的追訴時效
(一)基于保障犯罪之權益的追訴時效
(二)基于保護被害人之權益的追訴時效
(三)基于保護被害人權益之時效中止
(四)基于保護被害人權益之時效終止
五、追訴時效的超期適用
(一)追訴時效超期適用制度的合理性評析
(二)追訴時效超期適用的要求
(三)中國刑法上的追訴時效超期適用制度
六、不受追 訴時效制度限制的情況
(一)不受追 訴時效制度限制之合理性
(二)不受追 訴時效制度限制之情況的立法設置要求
(三)“不受追 訴時效制度限制”的應有之義
(四)中國刑法上不受追訴時效制度限度之情形
七、追訴時效中止制度
(一)基于法律規(guī)定事由的追訴時效中止
(二)基于事實上之原因導致的追訴時效中止
(三)追訴時效中止之效力范圍
八、追訴時效中斷制度
(一)再次犯罪導致的追訴時效中斷
(二)后續(xù)性結果出現(xiàn)之追訴時效中斷
九、追訴時效終止制度
(一)導致永久性追訴的追訴時效終止
(二)導致刑事責任現(xiàn)實化之追訴時效終止
(三)導致刑事責任消來之追訴時效終止
十、追訴時效停止的法律限制
(一)擴時效停止制度之法律限制的標準
(二)追訴時效停止的時間限制
第四十四章 前科消來制度
一、前科與前科消滅
(一)前科的含義
(二)前科后遺影響
(三)前科消滅
二、前科消滅的理論根據(jù)
(一)哲學根據(jù)
(二)犯罪學根據(jù)
(三)心理學根據(jù)
(四)法理學根據(jù)
三、我國否定前科消滅制度的原因分析
(一)民主法律思想?yún)T乏
(二)刑罰標簽根深蒂固
(三)社會轉型尚未完成
四、前科消滅制度的抉擇與設想
(一)理性抉擇
(二)具體設想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