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教育學博士(東京大學)。歷任三重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F任東京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美國教育科學院外國院士,美國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客座教授。同時擔任日本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教育學會會刊主編、日本教育方法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教師教育學會常理事、日本課程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教育哲學會常務理事、日本教育史學會常務理事,東京大學評議員,東京大學出版會理事。佐藤學教授著述豐碩。主要著作有:《美國課程改造史研究——單元學習的創(chuàng)造》(1990)、《學習,其死亡與再生》(1995)、《教育方法學》(1996)、《課程論評》——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教師這一難題——走向反思性實踐》、(1997)、《教育方法》(1999)、《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1999)、《教育時評——1997~1999》(1999)、《設計教育改革》(1999)、〈改變教學,學校改變〉(2000)、《“學習”再考》(2001)等。TOP目錄 中譯本序第一編課程論評1.課程的話語與實踐一、作為話語的教育二、學校的現代性及其修辭三、話語的變化與話語的喪失四、再定義與解構五、走向文化實踐的政治學2.重新審視課程一、擴充課程觀二、著眼于兒童的課程三、課程開發(fā)3.學問中心課程的傳承——以施瓦布的“結構”概念為中心 一、式微后的殘局二、施瓦布的“學問結構”再生三、“句法結構”及其后的發(fā)展四、結語4.后現代狀態(tài)的課程研究——超越封閉式循環(huán)的問題一、問題設定:情境與話語二、范式的轉換三、封閉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四、問題與課題5.課程與后現代主義6.學校問題透視——形成學習的共同體一、風雨飄搖的學校理想:問題的構圖……7.課程的公共性——恢復學習中的關聯性與協同性8.課堂,這個政治空間——尋求權力關系的重建9.國家·市場·課程——美、英、日的萬花筒10.課堂的困境11.信息教育:技術學神話12.變化中的課堂——基于計算機的學習環(huán)境與教育關系13.課程研究的課題第二編教師形象的轉換14.教師:兩難問題——從“中間人”到“介入者”15.打開“潘多拉盒”——“教學研究”批判16.教師的反思與學識——教師專業(yè)性的基礎17.教師文化的構造18.教師教育中案例分析的起源——杜威的“知性方法”19.作為實踐性探究的教育學——對于技術理性之批判譜系20.教學的范式轉換21.教與學:尋求意義與關系的重建22.課堂對話(溝通)的結構23.反思性教學——其實踐與表現樣式24.為了提高教師的實踐性學識——開展教學的臨床研究25.教學研究的誘惑26.課程研究與教師研究譯后記 TOP 其它信息 裝幀:平裝頁數:399 版次:1版開本:16正文語種: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