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前104—前101),共寫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妒酚洝肥紫攘钗覀兏械襟@奇而為之贊嘆的是它的包羅之廣泛,體大而思精:它不僅寫了遠古、近古,而且寫了現(xiàn)代、當代;不僅寫了中原、華夏,而且寫了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而且寫了經濟、文化;不僅寫了帝王將相、英雄豪杰,而且寫了廣大下層的各色人等。這種囊括古今各類知識、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爐而加以融會貫通的氣魄,是前無古人的;司馬遷自述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打通一切領域,自立學術章程,總結一切規(guī)律以求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的宏偉目標,也是前無古人的?!妒酚洝返慕Y構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所謂“本紀”,共十二篇?!短饭孕颉氛f:“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逼渲械那八木洌瑧撌侵刚麄€《史記》的時間跨度而言,五部分都是如此,不光是指本紀?!翱茥l之”三個字才是談到了“本紀”一體的特點?!翱茥l之”就是提綱挈領地記述國家大事,因此我們也可以簡明地說,“本紀”就是一個時間段的大事記。既然“本紀”是大事記,那就必須以當時社會上那個最有權威的統(tǒng)治階級代表人物的生平年代為順序,而這個人物通常情況下就是當時的帝王,如秦始皇、漢高祖、漢文帝等之列為“本紀”就是如此。但也有時某個人物雖然在名分上不是帝王,但他實際上卻是當時最有權威的人物,司馬遷尊重事實,不看表面,這就是項羽、呂后被列為“本紀”的原因。有人認為《秦本紀》敘述的是一個諸侯國,應該和齊太公、魯周公一樣降為“世家”,這話不無道理。但《秦本紀》如同是《秦始皇本紀》的“前紀”,因為它的時間長、內容多,所以才沒有像《殷本紀》《周本紀》那樣把該朝開國帝王以前的許多遠祖都敘述在該朝開國帝王的前面,而是把它獨立了出來。形式上雖然獨立,性質上仍同于《秦始皇本紀》的上篇。而且秦國自孝公以來,在戰(zhàn)國諸國中的地位,已經與其他諸國不相同了,司馬遷的這種看法也表現(xiàn)在《六國年表》中。如果照有些人所說,讀者要想按時代順序讀秦朝的歷史,那就要先翻到后面去讀一篇“世家”,而后再翻回來接著讀《秦始皇本紀》,這就是片面追求形式的結果,而司馬遷是重實質而不重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