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并非一部全面衡量當代小說價值的選本。但從某種“標準”而言,我認為它們是最有價值的。凡入選的作品,時間范圍大致在近十年間,(1994、1995年迄今),文體則屬中篇小說。我看重這些作品的基本理由是:一、它們都具備高度成熟的語言品質。我始終認為,小說的最低要求和最高境界,都應當首先體現為它的語言品質。小說的基礎在敘事。二,它們都具備突出的個體經驗性和想像性。這里的經驗和想象,超越了作家個體的實際親歷范疇;或者說,“個體”并不局限于作家個人的范疇,文學意義上的個體,強調的是“惟一”所包含的豐富性。對個體性的強調,旨在反撥文學評價中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三、它們都具備某種角度看來的尖銳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以具體的方式而深抵人性的隱幽之處的。深刻既由我們的震憾之感,也由我們的刺痛之感。它們不是對我們的溫情撫摸,而是“撕裂”,但你看見的并不一定全都是毫無遮蔽的鮮血。對人性無限完美的企求和人性表達的尖銳與深刻,其間并不應該有必然的矛盾,但確定存在著極度的困難,我們已經太習慣于從“反面”見出人性的深刻了。四,它們都具備現實的社會關懷和人文精神關懷。無論是個體因素還是歷史因素,其實都與我們的具體現實境遇有關。它們都并不超然,但具備超越性的精神價值。它們都親切、切膚般地關懷著我們的俗世生活、具體的人體生命存在狀態(tài)和我們的精神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