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文化多民族地區(qū)。從民族主義的發(fā)展來看,它經歷了從民族解放運動到民族分裂運動的變化。從族際關系的演變來看,民族之間的相處大都經歷了對抗、適應到融合的過程。從民族經濟的發(fā)育成長來看,它經歷了殖民地受壓制時期、獨立后的發(fā)展時期和全球化時代的起伏跌宕時期。從民族文化的變遷來看,出現了各民族文化既融合又并存的復雜局面。本書就是從以上線索和視角來闡述東南亞民族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并作出了富有新意的闡釋。本書各篇的要點:第一篇。在東南亞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客觀上形成了超越群和地區(qū)的民族主義,從而在獨立建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凝聚作用。第二篇?;橐来娴慕洕钍垢髅褡骞采矘s,歷史文化的差異又使民族歧視普遍存在,當代東南亞族際關系的而兩性和復雜性和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于戰(zhàn)后本地區(qū)的歷史進程,并使東南亞成為當今世界族際關系最變幻莫測的地區(qū)之一。第三篇。菲律賓人民扮演了“亞洲的覺醒”之先驅者的角色。第四篇。美國對菲律賓實行新殖民主義統(tǒng)治的基本點是與菲律賓精英階層的合作,作為民族主義運動領導者的精英階層具有對美國既對抗又依賴的雙重性格。第五篇。美國統(tǒng)治國時期,在美對菲關稅與貿易政策主導下,菲律賓以糖、麻、椰、煙等初級產品為主的出品商品結構得到強化,并集中于對美國出口。第六篇。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與副首相兼財政部長安瓦爾在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和對付危機的策略上產生了嚴重分歧。第七篇。菲律賓南部穆斯林分離主義運動不僅是一個民族問題,而是殖民統(tǒng)治的后遺癥以及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后果。第八篇。馬、華族際矛盾源于英國殖民者造成的“馬來人掌權,華人經商”的局面,但雙方在爭取國家獨立的過程中形成某種聯(lián)盟,同時仍保持各自的優(yōu)勢,直至“五·一三”事件打破這種平衡。第九篇?!靶陆洕摺痹谝饣煜笋R來西亞的種族與階級分野,在縮小種間經濟差距的同時,擴大了階段間的經濟差距,而且造就了一個高居于社會頂層的馬來族官僚資產階級。第十篇。所以生活在中國以外的具有中華民族血統(tǒng)和中國文化特征的人們,均屬華族。第十一篇。作為外來民族,東南亞的華人因深遠的中華文化背景而長期保留其民族特征。第十二篇。新加坡福建會館的歷史軌跡,一方面可通過其結構性變遷得以追溯,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其功能性演變得到展示。第十三篇。本篇以印尼歸橋的口述資料為基本材料,論述了1945-1965年間東爪哇省多隆亞公鎮(zhèn)和西加里曼丹省邦戛鎮(zhèn)兩地華人的社會經濟生活,著重從傳統(tǒng)性和當地化這兩個側面,分析了以兩地為代表的印尼鄉(xiāng)鎮(zhèn)華人生活的共性和個性,指出了特殊背景下的時代潮流沖擊與長期的潛移默化這兩種社會力量對印尼鄉(xiāng)鎮(zhèn)華人生活的不同影響。第十四篇。從華人移民的個人造應出發(fā)來闡釋華菲關系的一個層面,即族際關系中的個體關系的層面,是本篇的主旨。第十五篇。本篇簡略地探討了東南亞的民族文化對該地區(qū)民族主義所起的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