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研究中國的性文化有多年。研究性文化的途徑大致有三:一是要讀很多古書,廣泛地積累文字資料,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不少努力;二是要尋訪很多有關性文化的名勝古跡,我們也跑了不少地方;三是搜集了4000多件性文物,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有關展覽,而且辦起了中華性文化博物館。在這三個途徑之中,讀古書重要,用文物來論證歷史重要,探訪很多名勝古跡也很重要。“讀萬卷書,走萬里路”,要從書上獲得許多前人記載,流傳下來的知識,但是不能迷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而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它,豐富它,補充它,這樣,知識才能常學常新,認識才能不斷發(fā)展。性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通過許多文字表現出來,通過許多文物表現出來,也通過很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表現出來,在神州大地上,這方面的內容實在是極其豐富的。近20年來,我們結合開會、辦展、旅游、講課、拍攝電視節(jié)目等活動,在國內外跑了許多地方。每到一處,除了完成辦展或是開會、講課等任務外,有兩件事是必做的,一是看看當地的文物市場,希望能找到一些“性”文物,二是尋找當地或附近有關“性”的名勝古跡,對有些沒有機會順路看的則專門尋訪,多年來,積累的資料實在太多了。該寫該說的也太多了。中國有豐富、悠久的文化,其中當然包括豐富、悠久的性文化。有些建筑物中性文化的意義很明顯,如青樓、薛濤井、賀蘭山巖畫等,一看就知;有些則不那么明顯,如奶頭山、中鋒巖刻、“阿姎白”等,需要加以研究、點撥。這些還都是人文景觀,至于很多自然景觀,例如陰元石、陽元石、金槍鋒、羞女巖等,它們是天生的,多少萬年前就存在的,并不是什么文化,可是人們對它們的態(tài)度則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例如朝它們燒香磕頭,頂禮膜拜,祈求婚姻,祈求得子等等。這些地方很分散,我們也去得很零散,可是跑得多了,就感到可以把這些“性”的名勝古跡梳理,組合成幾條線路了;第一條線路是華東線,主要是江、浙一帶,以河姆渡文化、婚姻文化、青樓文化為中心;第二條路是華中線,主要是江西、安徽、河南一帶,以龍虎山的性崇拜、道教發(fā)源地、貞節(jié)牌坊、淮陽考古為中心;第三條線路是廣東、廣西、福建的華南線,以丹霞山的陰元石和陽元石、花山巖畫、東山島的石女陰為中心;第四條線路是四川、云南等西南線,以“阿姎白”、瀘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和一些名妓遺址為中心;第五條線路是西北線,主要是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和新疆一帶,以新疆、內蒙、寧夏的巖畫和甘肅敦煌以及西安的漢、唐古跡為中心。似乎還應該有華北八條線路,有北京的繼和宮、承德的外八廟等反映密宗的佛教文化,但此外資料并不多。在以上幾條線路中,大部分線路都有我們中華性文化博物館的主館或分館,這也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一些便利條件。我們就是想以這些年來我們的足跡所至,我們的耳聞目睹、心得體會寫成這本書,以情、景、故事配以照片、文物圖片的形式來寫。我們目前不認為這本書對實際旅游活動具有多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因為目前國人性觀念的開放程度還難以組織什么“性文化”旅游,也許不久的將來能夠做到;可是對海外、國外人士可能做到,他們中間許多人對中國的性文化十分感興趣,他們已來過中國大陸多次,北京的故宮、長城,西安的兵馬俑等中國名勝古跡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都去過了,也許他們會選擇性文化旅游。對于本書的中國讀者來說,我們只是想通過本書傳播一些性文化的歷史知識,告訴大家性并不是神秘的東西,性在神州大地上是無處不在的,如果你有機會,請留意吧!本書并不是什么“大全”。中國有關性的古跡太多太深,還在不斷地被發(fā)現,例如入川岷江的大睡佛是1988年發(fā)現的,廣東丹霞山的陰元石是1997年發(fā)現的,重慶綦江中鋒鎮(zhèn)的大群巖刻男根是2001年發(fā)現的,內蒙的人根峰和母門洞是2005年才開始開發(fā)的,生命苦短,足跡有限,無人能窮其跡。所以,對于我們去過的地方,本書能提供詳細資料,對于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只能盡力提供簡單資料;對于我們去過多次的地方,主要只記載那第一次,因為第一次的尋訪,印象最深,最有激情。但是不管怎么說,浮光掠影也好,掛一漏萬也好,這總是一本過去沒有出版的書,有些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希望讀者喜歡它,而且不斷地予以修正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