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與公共標識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公共雕塑的功能是將景觀與美觀組織和安排在一起,公共標識具有表示功能、指示功能、向導功能、誘導功能等各種單一的功能。這套《日本當代設計藝術叢書》還介紹了許多構成廣場、街道中景觀與美觀和諧統(tǒng)一的、有感染力的設計作品。如商店招牌、廣告牌還有平面設計中的版式設計和廣告設計。在公共空間的范圍中公共雕塑也體現了它的審美功能。并能反映出每尊雕塑的創(chuàng)意和作用。如此這般,設計者才能清楚地、自覺地進行他們的設計和創(chuàng)造。同樣,視覺傳達設計也是如此,這套書的主編胡建斌先生介紹的這些作品,都體現了各自的功能,都是在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中組成的美的景觀,從這點看,它們又發(fā)揮著共同作用。書中收錄的雕塑、廣告牌,其設計的好壞優(yōu)劣,不單是從個別作品的表現上來判斷。而必須從公共的側面去評價它。在每件作品表達一個意念的同時,還必須從更高的層面,即從公共空間的認識高度去表現、去協調和組合。因此,應該從這個視點去分析和評價作品。日本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約30年中,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到90年代產生了泡沫經濟。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在這15年里經濟持續(xù)低迷,在泡沫經濟膨脹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公共雕塑、街頭公共設施及店面廣告,這是泡沫經濟過程中的產物。當時的制作費是現在經濟低谷時的好幾倍。為了能夠引人注目有了奇特新奇的雕塑作品,這樣一來,由過去那種傳統(tǒng)類的雕塑唱獨角戲的局面結束了時代特征有了變化。在泡沫經濟破滅的同時,產生了發(fā)展迅猛的盯產業(yè)。這是一場革命,它改變了公共景觀的視覺表現。在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能看見公交車外殼上的大量廣告,同樣情況也表現在一些店面招牌上。日本是在經濟不景氣時出現了車身廣告,而北京和上海是在經濟迅速發(fā)展中出現的,從數量上看中國是贏家。我相信,中國的公共設計在今后將有持續(xù)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