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試圖以個人的經歷為線索,記錄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涌現出的一批“新人”。在那個年代,這一群體所代表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以及敢于懷疑的理性精神,使許多人著迷。在書中,這些文字如同耳語,當我們凝神細聽,它們就消失在風中;這些面孔如同倒影,當我們伸手碰觸,它們就碎裂為層層漣漪……它們出現在我們的夢中,令我們輾轉——它們碰觸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東西。讀了徐曉才意識到,同樣的人生,可以細細品味,也可以盡情揮霍。而區(qū)別僅僅在于,你是否愿意誠實地面對生活。人類試圖解開時代與人生之謎的努力足以匯成一條大河,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徐曉關注的支流有特別的意義。是對歷史的禮贊,還是對逝者的悲悼?是對一代人的反思,還是對自我的救贖?你無法定義徐曉的寫作,如同你無法定義人、歲月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