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攝影藝術中國電影百年:1905-1976

中國電影百年:1905-1976

中國電影百年:1905-1976

定 價:¥35.00

作 者: 李多鈺主編
出版社: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叢編項: 新京報叢書
標 簽: 影視藝術

ISBN: 9787504347008 出版時間: 2005-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5cm 頁數: 399 字數:  

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誕生已經整整一百個年頭了。一百年前,中國人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從那時到現(xiàn)在,中國已經拍攝了近7000部電影。當我們仔細回望中國電影百年歷程中每一季搏動的時候,我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傳的中國電影人的熱血和信念。正是他們的赤誠、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使中國電影毫無愧色地融進了中華民族不屈不饒、頑強奮進的奔涌之河,繪就了波瀾壯闊、憾人心弦的史詩,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充分的理由為之自豪,為之驕傲!這本書收集了中國電影發(fā)展的點點滴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讓更多的電影愛好者能夠領略百年中國電影的種種精彩。本書前言序從去年四月開始,我的手邊總有一張《新京報》。每天,在我工作之余,我會把它翻開,翻到載有回顧中國電影百年軼事的那個熟悉的版面,看一看今天它將給我?guī)碓鯓拥臍g樂和欣喜。每當這個時候,一種會心的愜意便油然而生。因為,在眼前中國電影不太景氣的狀況下,有一張并非電影專業(yè)的報紙,竟如此認真地拿出恁多篇幅來盤點中國電影的過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后來,偶然之中,我和《新京報》負責這個欄目的記者和編輯有了一點交往,我從他們的言談里更感到了一股執(zhí)著于中國電影的敬業(yè)精神。雖然他們都不是電影專業(yè)的從業(yè)者,但他們都把電影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拼命地干著,著實讓我感動。中國電影走到今天已經整整一百個年頭了。一百年前,也就是1905年,中國人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從那時到現(xiàn)在,中國已經拍攝了近7000部電影。這是多么巨大的一筆精神財富??!所以,今年,在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候,無論于情于理,都是值得我們歡慶和祝賀的。但作為一個電影人,我深知這個歡慶,是我們踩在無數電影前輩們雙肩上的歡慶;這個祝賀,更是在中國電影走過坎坎坷坷之后的祝賀。當我們仔細回望中國電影百年歷程中每一季搏動的時候,我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傳的中國電影人的熱血和信念。正是他們的赤誠、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使中國電影毫無愧色地融進了中華民族不屈不饒、頑強奮進的奔涌之河,繪就了波瀾壯闊、憾人心弦的史詩,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充分的理由為之自豪,為之驕傲!《新京報》這一年多來所作的努力,即在于為這個值得歡慶和祝賀的時刻鋪路搭橋,默默地做著本該電影人自己動手去做的事情?,F(xiàn)在,他們又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聯(lián)手把這一年多來取得的成果匯集起來,精心編成了這本值得珍藏的典籍,以便讓更多的愛好者能夠隨時從這里領略百年中國電影的種種精彩。我覺得,這是《新京報》對中國電影百年最美好的祝賀,也是對中國電影人最誠摯的鼓勵。因此,我要大聲地說:謝謝《新京報》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為中國電影所做的這一切!同時,也通過本書謝謝所有關心和熱愛中國電影的觀眾!其實中國電影第一個百年的神圣起點離我們并不算太遙遠,但畢竟我們都沒有親身經歷;然而,我們處在今天卻有幸親手去翻開中國電影第二個百年的恢弘畫卷,這是我們這一代中國電影人的光榮。為此,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作為當代中國電影人,我們唯有承前啟后,一心一意地用我們的虔誠和智慧去努力耕耘這方深受大眾鐘愛的園地,重新鑄造出中國電影的輝煌與感動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辜負這個時代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愛!前言正如電影是所有文化產業(yè)里最昂貴的一種,電影史也是一種需要金錢堆砌的昂貴歷史。欲尋當時光影的真實樣貌,最恰當的方式當然是觀看當時的電影,并且最好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否則對于電影這樣一種代表時代科技進步的藝術門類,總有隔靴搔癢之感。如果置身1905年大觀樓無比娛樂的放映現(xiàn)場,我們還能否說中國電影起始于一種行將沒落的文化?如果置身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瑪斯用簡陋鐵皮修建的“虹口活動影戲院”,我們還能否苦大仇深地訴說電影院線的西洋侵略史?如果置身1924年昌明電影函授學校面向社會的創(chuàng)辦現(xiàn)場,我們還能否認定電影教育必定是一種學院派的貴族教育?如果置身1930年初具國體的民國上海,我們還能否簡單地認為電影檢查法在當年的推出主要是為了排斥異見?……超級影史家最想還原的中國百年電影史片斷,當在1928年的上海。在海寧路和乍浦路交匯處的虹口大戲院看《火燒紅蓮寺》,“電影皇后”胡蝶在早期“吊威也”的威力下,如神似仙,飄飄飛來,那種觀影的感受肯定比現(xiàn)在坐在家庭影院里,看dts音效的《指環(huán)王》要震撼得多。彼時,好萊塢的電影潮流和技術水準還停留在講故事的階段,中國電影狂人張石川已經發(fā)現(xiàn)了超越故事的“大片”魔力,狂拍一十八集《火燒紅蓮寺》,集集轟動上海灘。50年后,好萊塢在斯皮爾伯格的帶領下,終于走向大片時代。但是十八集《火燒紅蓮寺》成為電影史上無人超越的觀影顛峰。不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方好萊塢的勝景,正堪用“灰飛煙滅”四個字來形容。對于早期的電影來說,資料的收集功夫幾乎不可能,不管花費多少銀子,怎么樣保管,那些低燃點的電影膠片總在慢慢人間蒸發(fā),慢慢不復存在。譬如《火燒紅蓮寺》,今人只有想象一下當時盛況,至于張石川、鄭正秋、董克毅們到底把電影技術玩到多HIGH,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還原了。電影史上關于《火燒紅蓮寺》倒是有些記錄,不外乎“武俠神怪片”盛行一時?!拔鋫b神怪片”后來恰好屬于剛剛制定的電影檢查法的清理目標,所以《火燒紅蓮寺》最后的命運是被禁,并且成為國人崇尚怪力亂神的經典受到傳統(tǒng)電影史的詬病。說到所謂武俠神怪,與當下世界范圍內正在風行的“奇幻”文學和電影潮流如出一爐,可是誰會指責《指環(huán)王》或者《哈里·波特》怪力亂神呢?早期的電影史基本上就是這樣一部任爾評說、無法還原的文字史。對于電影這樣一種后文字時代新的歷史記錄方法來說,這簡直是一種恥辱。就好像你空有科技昌明的錄影設備,可以完整錄制世界大戰(zhàn),但是對于一場發(fā)生在南宋的宋遼大戰(zhàn),卻只能任憑說書人繪聲繪色,唾沫橫飛。如果你堅信信史的原則,希望看到一部電影的本來面目才能發(fā)言,則20世紀初的電影史只好留下一段惱人的空白。好在中國電影并不缺乏“歷史”,資料館的書架上有足夠多的教你如何判斷是非的史籍,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些關于電影百年的是非的話。一般電影史學家并不需要介意影像資料的稀缺,遵命的中國電影史基本上脫胎于中國電影評論史,有著濃郁的意識形態(tài)影子,對于社會意義有著足夠多的闡述。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想看的一本電影史至今確實尚未寫出。有沒有人在做這樣一項工作:將中國電影百年,依據電影本體技術、樣式的進步來一個論據充分的分解與闡述?有沒有人能將常規(guī)中國電影史中那些邊邊角角的細節(jié)還原拼貼,最終形成中國電影百年的真實圖卷?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與其說是沒有人能完成,不如說它根本就不存在——中國電影從來也沒有一個和平遞進的發(fā)展歷程,它本身便是片斷式的,有頭無尾的,它的歷史無法給現(xiàn)在以借鑒,它的現(xiàn)在也無法給歷史以輝煌,它無法自圓其說,空有一腔隨家國命運跌宕的惆悵。所以,如果有人問,這本書是不是一本全新的關于中國電影百年歷史的書,我委實不敢認同。我想,中國電影百年缺少的絕不是一本歷史教科書,而是和他一起重溫那早慧天真的童年、熱情夢想的青年和命運多舛的壯年歲月的勇氣。如果一定要給這本書一個說法,我愿意把它當成一次漫長的重逢,一次深切的同行,一次為了前行的回首。在這本書出版之際,《中國電影百年》的專題每天都還在《新京報》上和讀者見面。編輯部最初打出的是“我們的一年,中國電影的一百年”的口號,準備用一年的時間和中國電影百年來一次“漫長的婚約”,沒想到現(xiàn)在一年已過,電影的新時期才剛剛開始。對著一年可數的幾部可看的國產電影,你往往意想不到,中國電影竟然有這么多值得尋回的過往。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文娛編輯部幾乎所有的人都為這個龐大的約會付出過努力,他們采訪當事人,收集史料,觀看電影,書寫還原百年中國電影的點點滴滴……雖然只是大眾媒體的一項面向公眾的策劃,我自問我們在一手資料采集上的投入不亞于任何專業(yè)的治史隊伍,我們對中國電影的專業(yè)情懷也不亞于程季華們。最重要的是,能夠擁有長達一年的時間,在速朽的娛樂編輯生涯中,和中國電影百年站在一起,每天都在面對新的命題,每天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那種慢慢探尋的幸福,再不會有其他人能夠擁有。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電影百年:1905-1976》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1905—1920年襁褓中創(chuàng)造第一
1905年《定軍山》
中國電影的第一次投射/3
1908年虹口活動影戲院
把電影放進電影院/6
1909年亞細亞影戲公司
西資東進的電影黎明/9
1913年《難夫難妻》
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12
1913年《莊子試妻》
奇男子開創(chuàng)香港電影源流/16
1918年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
民族電影工業(yè)擊出重拳/20
1920年《春香鬧學》、《天女散花》
梅蘭芳舞出古劇新章/23第二章 1920—1929年迅速發(fā)育的十年
1921年《閻瑞生》、《海誓》、《紅粉骷髏》
故事從此越說越長/29
1922年明星電影公司
“明星”既出,誰與爭峰/32
1922年《勞工之愛情》
眼見為實的愛情喜劇/36
1923年《孤兒救祖記》
依靠“社會”拯救票房/39.
1924年鴛鴦蝴蝶派
鴛鴦蝴蝶的年代,兒女情長的電影/42
1924年昌明電影函授學校
現(xiàn)在開始上課!中國電影/44
1925年洪深
編個故事給你看,好嗎?/47
1925年天一影片公司
那時他們還不叫“邵氏”/5l
1926年四大女明星
那時煙花特別多/55
1926年南國電影劇社
當時青年當時夢/58
1928年《火燒紅蓮寺》
劍光俠影的第一把火/62
1928年《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zhàn)記》
記錄在那戰(zhàn)火紛飛時/66
1927一1929年“六合圍剿”
也曾如此快意江湖/68第三章 1930—1939年被腰斬的黃金時代
1930年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
中國電影托拉斯的最初嘗試/75
1930年《尋兄詞》
阮玲玉唱出中國電影第一聲/78
1930—1931年《電影檢查法》
水銀燈下,剪刀亮相/8l
1931年《歌女紅牡丹》
沉默是銀,有聲是金/85
1933年“電影皇后”選舉
美人陣中看“蝶”舞/89
1933年《狂流》、《春蠶》
季節(jié)輪換,潮流左轉/93
1934年《桃李劫》
春風桃李花開日/96
1933—1934年影評大戰(zhàn)
舞文弄影筆生硝煙/99
1935年阮玲玉之死
一代名伶凄涼謝幕/102
1936年好萊塢明星訪滬
貝弗利山上的來客/106
1937—1941年“孤島電影”
方寸自由中的狂歡/109
1937—1938年內地影人南下香港
從“孤島”駛向“自由港”/112
1938年“中制”與抗戰(zhàn)電影
戰(zhàn)火交織中的板塊漂移/l 15
1939—1940年《東亞之光》
日本戰(zhàn)俘與中國電影傳奇/118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漁光曲》
漁光點點,閃耀紅都/12l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神女》
“神女”是如何變成“女神”的/123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大路》
一條赤裸著胸肌的大路/126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聯(lián)華交響曲》
宮商迭奏的影壇盛事/129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馬路天使》
金嗓唱出弄堂詩篇/131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十字街頭》
亂世青春笑中有淚/133
大上海流金顛峰之《夜半歌聲》
愛恐怖魅影,更愛夜半天真/135
“你是明星”之阮玲玉
悲劇女王的戲夢人生/138
“你是明星”之胡蝶
揮動翅膀的生命旅程/142
“你是明星”之金焰
來自異國的金色火焰/145
“你是明星”之黎莉莉
一個世紀的行云流水/148
“你是明星”之王人美
倔強而孤單的“野玫瑰”/153
“你是明星”之趙丹
穿越“地獄之門”的表演大師/157
“你是明星”之周璇
身世迷狂的天涯歌女/16l第四章 1940—1949年在廢墟中歌唱
1938—1940年特殊時期特殊創(chuàng)作
“延安電影團”的創(chuàng)建與拍攝/167
1941年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生根于民族傳統(tǒng)的動畫事業(yè)開端/169
1937一1945年“滿映”時期代表人物李香蘭
一個被時代愚弄的人/173
1947—1948年《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閨怨》
史東山的巔峰時期/176
1947年第一部史詩片《一江春水向東流》
現(xiàn)實主義奠基人蔡楚生/179
1945—1949年文化精英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中堅力量
創(chuàng)立中國自己的現(xiàn)代電影模式/182
1947年《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張愛玲:銀幕上寫就“浮世的悲歡”/186
1947年首部在“大光明”上映的國產片《假鳳虛凰》
“話劇泰斗”黃佐臨獨創(chuàng)喜劇經典/19l
1948年《哀樂中年》描寫都市悲喜劇
?;∮孟矂懗鋈松瘺觯?96
1948年詩人導演費穆的巔峰之作
《小城之春》:站在廢墟上眺望遠方/205
1948年第一部外語中譯片《一舞難忘》
摸著石頭過河,走自己的譯制片道路/210
1948年冷峻現(xiàn)實主義典范《萬家燈火》
樸素平實的創(chuàng)作者沈浮/214
1948—1949年上海影人第三次南渡香港
在時代的底色上唱復調的歌/217
1931一1948年萌芽后期的臺灣電影
在重壓下艱難求存/221
1948一1949年漫畫《三毛》搬上銀幕
《三毛流浪記》:從畫格到銀幕/224
1949年鄭君里首次獨立執(zhí)導
《烏鴉與麻雀》:跨越兩個時代/228
1949年“東影”初探新中國電影體制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誕生/232
1946一1949年女星戰(zhàn)后大放光彩
讓半個世紀前的追星夢發(fā)揚光大/235
1946—1949年男星戰(zhàn)后各展其長
男性魅力全面張揚/238第五章 1950一1959年從頭再來分開旅行
1950年脫胎于民間傳說和真實故事的《白毛女》
重溫“北風那個吹”的集體記憶/243
1950年《我這一輩子》鑄就平民史詩
石揮:“我這一輩子”天問式的慨嘆/246
1950年新中國第一本電影雜志《大眾電影》創(chuàng)刊
伴隨著中國電影共同興衰起落/25l
1951年《人民日報》發(fā)表批判《武訓傳》的社論
第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思想運動/254
1951年史詩韻味作品《新兒女英雄傳》
北影:一個預示未來的新名字/258
1952年準史詩片《南征北戰(zhàn)》
上影:在海派和延安之間摸索轉型/261
1951—1953年八家民營電影公司并入上影廠
民營電影國有化改造宣告完成/264
1952年新聯(lián)、中聯(lián)等粵語片制作公司成立
迎來粵語電影“黃金時代”/267
1956-1957年呂班喜劇三部曲
“東方卓別林”呂班探索喜劇創(chuàng)作/270
1957年《柳堡的故事》展現(xiàn)戰(zhàn)爭中的愛情
王蘋: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274
1958年電影事業(yè)與電影創(chuàng)作受到“大躍進”沖擊
“大躍進”產生“紀錄性藝術片”/277
1957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無法重現(xiàn)的電影王國/280
“難忘的1959”之《林則徐》
趙丹表演史上一個新里程碑/283
“難忘的1959”之《青春之歌》
一代人的浪漫情懷/286
“難忘的1959”之《五朵金花》
楊麗坤:永遠抹不去的美麗/289
“難忘的1959”之《林家鋪子》
屹立峰頂的藝術精品/293第六章 1960-1969年急剎車與快起步
1960年“吳瓊花”使祝希娟獲得首屆“百花獎”
《紅色娘子軍》的光榮和遭遇/299
1960年音樂風光片《劉三姐》
一程山水一程歌/302
1960年《南北和》與香港商業(yè)導演旗幟人物王天林
“南北”文化融合香港意識初顯/306
1961年《星星月亮太陽》、《藍與黑》與“過渡一代”
難解流亡情結追尋國族記憶/310
60年代香港誕生《黃飛鴻》電影系列
關德興:黃飛鴻神話的誕生/313
1963年黃梅調影片《粱山伯與祝英臺》風靡港臺
李翰祥:三十年細說從頭/317
1963年臺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路線
李行:尋找溫情理想和靈魂居所/320
1962—1964年百花獎掀開群眾性電影評獎歷史篇章
百花獎:從盛放到夭折/323
1963年《李雙雙》用喜劇表現(xiàn)農村婦女形象
張瑞芳:榮譽北后的遺感與反思/326
1963年《農奴》
不拘于常規(guī)敘事的黑白影像/329
1963年《小兵張嘎》
在銀幕上生活而不是表演/333
1963年《早春二月》
投入時代的洪流/336
1963年呈現(xiàn)多元化風格的《冰山上的來客》
花兒為什么永遠這樣紅/339
1961—1964年動畫巨片《大鬧天宮》
孫悟空上天入地萬籟鳴夙愿得償/342
1964年《英雄兒女》
青春消逝猶記烽火/345
1965年《地道戰(zhàn)》
地面以下的大眾狂歡/348
1963年《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二卷)出版
悟歷史于一剎尋大道于一生/351
1965年“音樂歌舞史詩”《東方紅》
一個意味深長的句號/359
1966年《大醉俠》開啟新派武俠片潮流
胡金銓:政治武俠寄情山水/36l
1967年《獨臂刀》成就劃時代的武俠經典
張徹:以陽剛武俠打破舊腐陳規(guī)/365第七章 1970—1976年前路更漫長
1968—1974年《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
“八億人民八臺戲”的特殊記憶/37l
1974年故事片“奇葩”《閃閃的紅星》
潘冬子:非常歲月里的閃閃童心/374
1974年石油工人題材影片《創(chuàng)業(yè)》
“政治大雪”下《創(chuàng)業(yè)》蒙難記/377
1971年《唐山大兄》使香港功夫片開始走向世界
李小龍:終極武術是誠實表達自我/380
1976年香港喜劇電影經典之作《半斤八兩》
許冠文:令普羅大眾會心一笑/383
20世紀70年代臺灣瓊瑤電影明星的黃金時代
二秦二林在水一方/386
1972年安東尼奧尼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
安東尼奧尼眼中的《中國》/390
1972—1976年伊文思在中國拍攝《愚公移山》
伊文思:飄泊東方的西方人/395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