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軟件與程序設計程序設計綜合軟件工程實踐導論:有關方法、設計、實現(xiàn)、管理之三十六計

軟件工程實踐導論:有關方法、設計、實現(xiàn)、管理之三十六計

軟件工程實踐導論:有關方法、設計、實現(xiàn)、管理之三十六計

定 價:¥48.00

作 者: 金尊和著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302105763 出版時間: 2005-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3cm 頁數(shù): 40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金尊和,清華大學畢業(yè),曾師從吳澄院士從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的研究.博士畢業(yè)后加入IBM中國研究中心從事軟件和網(wǎng)絡方面的研究和開發(fā).2000年,加盟著名的軟件工具公司RationalSoftware(現(xiàn)為.IBM收購),從事軟件項目管理工具和建模工具的研發(fā)工作,現(xiàn)在金尊和博士作為JavaJDO專家組成員在IBM公司加州硅谷分部從事企業(yè)軟件工程方法和流程管理方面的研發(fā)工作,并活躍子各種專業(yè)組織.為了促進廣大讀者與作者的交流互動,第二書店熱情邀請了金尊和博士與大家一同相約在第二書店的網(wǎng)上論壇,http://bbs.dearbook.com.cn/viewtopic.php?t=19355大家有關于此書的任何問題可以與金博士在線交流。本書把軟件工程放在一個更大的商業(yè)視角中進行考察和分析,對最新的軟件工程理論從實踐的角度重新檢驗,并提出作者獨特的思考方法和新的理論。本書在形式上參照兵法三十六計,總結了軟件工程實踐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出發(fā)點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涉及軟件工程的方法論、軟件設計、編程實現(xiàn)以及管理等四個方面。每個方面包含若干計,每一計為一個重要的方法,單獨成為一個章節(jié)。本書面向?qū)I(yè)軟件開發(fā)人員、一般軟件從業(yè)人員、信息產(chǎn)業(yè)管理人士、計算機等專業(yè)的教師和在校生以及對軟件和信息產(chǎn)業(yè)感興趣的任何讀者,也包括希望對軟件工程有一定了解或繹創(chuàng)造性方法論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金尊和金尊和,清華大學畢業(yè),曾師從吳澄院士從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的研究。博士畢業(yè)后加入IBM中國研究中心從事軟件和網(wǎng)絡方面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隨后前往美國,先后參與和主持了衛(wèi)星無線通訊系統(tǒng)分布式網(wǎng)絡管理軟件和嵌入式系統(tǒng)的開發(fā)。2000年,加盟著名的軟件工具公司RationalSoftware(現(xiàn)為IBM收購),從事軟件項目管理工具和建模工具的研發(fā)工作,在大型軟件工具的研發(fā)和市場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金尊和博士在IBM公司加州硅谷分部從事軟件工程方法和流程管理方面的研發(fā)工作,并活躍于各種專業(yè)組織,是Sun公司JavaJDO專家組成員。>>更多作品

圖書目錄

緒論
 0.1 歷史的回顧
 0.2 軟件的定義
 0.3 什么是軟件工程?
 0.4 軟件工程的大環(huán)境
 0.5 軟件工程究竟像什么?
 0.5.1 雪球理論——做軟件就像滾雪球
 0.5.2 軟件工程控制論——軟件生產(chǎn)過程是個離散多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
 0.5.3 兵法三十六計的啟示
 0.6 本書的組織
 方法篇
 1  經(jīng)濟為本
 1.1 投入產(chǎn)出的概念
 1.2 經(jīng)濟為本的啟示
 1.2.1 為技術而技術是條死胡同
 1.2.2 以經(jīng)濟原則指導軟件項目的決策過程
 1.2.3 按照產(chǎn)品規(guī)律來營銷軟件產(chǎn)品
 1.2.4 以收益為依據(jù)規(guī)劃設計產(chǎn)品
 小結
 2  用戶為先
 2.1 用戶需求分析
 2.2 用戶友好的交互界面
 2.2.1 界面設計和風格
 2.2.2 界面的本地化
 2.3 軟件安裝和部署
 2.4 用戶培訓和技術認正
 2.5 用戶大會和開發(fā)人員網(wǎng)絡
 2.6 用戶文檔
 2.7 用戶支持和反饋
 2.8 系統(tǒng)長級和版權管理
 2.9 軟件咨詢服務
 小結
 3  管理需求
 3.1 什么是軟件需求?
 3.2 了解需求
 3.3 記錄需求
 3.4 追蹤需求
 3.5 在變化中管理需求
 小結
 4  及早集成
 4.1 軟件工程項目的風險
 4.2 及早集成才能滾雪球
 4.3 少食多餐
 小結
 5  連續(xù)驗證
 5.1 有關測試的理論
 5.2 測試自動化
 5.3 軟件缺陷跟蹤系統(tǒng)的概念和實際應用
 5.3.1 軟件缺陷的生命周期
 5.3.2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4 軟件的“測不準”原理
 5.5 另類的驗證
 小結
 6  控制變化
 6.1 循序漸進
 6.2 同步協(xié)調(diào)
 小結
 7  規(guī)范流程
 7.1 規(guī)范要點
 7.2 CMM
 7.3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7.4 極限編程
 7.5 發(fā)展方向
 小結
 8  快速原型
 8.1 軟件中的“概念車”
 8.2 大行不顧細謹
 8.3 走向產(chǎn)品
 小結
 9  借雞下蛋
 9.1 外包
 9.2 買進
 9.3 開放代碼運動
 小結
 10  開放標準
 10.1 開放的意義
 10.2 開放標準的種類
 10.3 支持開放標準
 小結
 設計篇
 11  避繁就簡
 11.1 “不簡單”的設計
 11.1.1 面向履歷表的設計
 11.1.2 “難得糊涂”的設計
 11.1.3 委員會式的設計
 11.2 簡單就是金錢
 11.3 簡單才真切不簡單
 11.4 關鍵是平衡
 11.5 皇帝的新衣
 小結
 12  因地制宜
 12.1 有沒有萬能鑰匙?
 12.2 考量的因素
 12.3 軟件設計中的若干對矛盾
 12.4 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小結
 13  變中求靜
 13.1 變在那里?
 13.2 針對變化而設計
 13.2.1 數(shù)據(jù)和代碼的分離
 13.2.2 輸入數(shù)據(jù)和配置參數(shù)的分離
 13.2.3 不變的和常變的代碼分離
 13.3 灰色地帶
 13.4 XML和數(shù)據(jù)化
 小結
 14  分層平臺
 14.1 巨人的肩膀
 14.2 為什么軟件要分層?
 14.2.1 層次提升
 14.2.2 隱藏細節(jié)
 14.2.3 標準互換
 14.3 分層的原則
 14.3.1 實現(xiàn)和接口分離原則
 14.3.2 單向性原則
 14.3.3 服務接口的粒度提升原則
 14.4 典型的分層設計
 14.4.1 OSI模型
 14.4.2 三層應用結構
 14.5 分層的網(wǎng)絡化
 14.5.1 客戶/服務器計算模式
 14.5.2 萬維網(wǎng)的拓展
 14.6 應用編程接口API
 14.7 服務編程接口SPI
 小結
 15  內(nèi)外有別
 15.1 MVC結構
 15.2 萬維網(wǎng)應用也要內(nèi)外有別嗎?
 15.3 模型的設計
 15.4 正交化設計
 小結
 16  模塊封裝
 16.1 軟件芯片
 16.2 靜態(tài)模塊的粒度
 16.2.1 函數(shù)
 16.2.2 文件
 16.2.3 類
 16.2.4 相關類集合
 16.2.5 子系統(tǒng)
 16.3 動態(tài)模塊
 16.3.1 構件
 16.3.2 插入件
 16.3.3 進程
 16.3.4 可執(zhí)行應用
 16.3.5 企業(yè)運行環(huán)境
 16.4 模塊關系的分析
 16.4.1 代碼類關系
 16.4.2 數(shù)據(jù)類關系
 16.5 模塊劃分
 16.5.1 分割的原則
 16.5.2 模塊間的通信
 16.6 軟件構件復用的理想
 16.6.1 復用情形下的新問題
 16.6.2 沒有金剛鉆, 別攬瓷器活
 小結
 17  合約接口
 17.1 軟件世界的“合同”
 17.2 編程接口設計的“五項基本原則”
 17.3 網(wǎng)絡條件的新問題
 17.4 從“貌合”到“神合”
 17.4.1 隱含規(guī)則
 17.4.2 言行一致
 17.5 非編程程式接口
 小結
 18  面向?qū)ο?br /> 18.1 面向?qū)ο蟮娜?br /> 18.1.1 繼承性和邏輯三段論
 18.1.2 封裝性
 18.1.3 多態(tài)性
 18.2 繼承“稅”
 18.2.1 多包“含”
 18.2.2 單重繼承
 18.3 面向?qū)ο蟮慕:蚒ML
 18.3.1 軟件建模
 18.3.2 建模語言
 18.4 雙向工程
 18.5 面向?qū)ο蟮木幊陶Z言
 小結
 19  巧用模板
 19.1 變模板為“魔”板
 19.1.1 編程
 19.1.2 代碼生成
 19.1.3 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
 19.1.4 產(chǎn)生文檔
 19.2 通用模板語言和引擎
 19.2.1 Velocity
 19.2.2 XSLT
 19.3 模板也要正交嗎?
 19.3.1 模板流水線
 19.3.2 模板的模塊化
 19.3.3 模板MVC
 小結
 20  能伸能縮
 20.1 伸縮性要從設計抓起
 20.2 結構設計的適應性
 20.2.1 并行度規(guī)劃
 20.2.2 邏輯分層和物理分布
 20.2.3 同步還是異步
 20.2.4 資源的競爭和平衡
 20.3 多線程安全性
 20.3.1 調(diào)用函數(shù)重入
 20.3.2 變量可見度
 20.3.3 死鎖和保護
 20.4 算法可伸縮
 20.4.1 算法并行的可能性
 20.4.2 線性化算法的必要性
 20.4.3 遞歸算法
 小結
 21  套用成解
 21.1框架
 21.2 面向?qū)ο蠓椒ㄖ械脑O計定式
 21.2.1 生成類定式
 21.2.2 行為類定式
 21.2.3 結構類定式
 小結
 22  見好就收
 22.1 軟件設計的使命
 22.2 見好不收的誤區(qū)
 22.2.1 追求完美
 22.2.2 畫蛇添足
 22.2.3 清談誤國
 小結
 實現(xiàn)篇
 23  決不重復
 23.1 重復是萬惡之首
 23.2 典型的代碼重復
 23.2.1 常量重復
 23.2.2 變量或者屬性的重復
 23.2.3 代碼重復
 23.2.4 邏輯性重復
 23.2.5 結構性重復
 23.3 代碼之外的重復
 23.3.1 代碼和數(shù)據(jù)庫定義的重復
 23.3.2 代碼和庫函數(shù)的重復
 23.3.3 代碼和注釋的重復
 23.3.4 測試說明和用戶需求的重復
 23.3.5 設計和代碼的重復
 23.3.6 代碼注解和文檔
 小結
 24 通俗易懂
 24.1 寫代碼和寫文章
 24.2 代碼的認知模型
 24.3 誤區(qū)種種
 24.3.1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24.3.2 為人性僻耽佳句, 語不驚人死不休
 24.3.3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24.3.4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悉
 24.4 入鄉(xiāng)隨俗
 小結
 25  精益求精
 25.1 回爐改造的目的
 25.2 有備才能無患
 25.2.1 單元測試的概念和應用
 25.2.2 誰來測試測試代碼?
 25.2.3 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
 25.2.4 版本控制
 25.2.5 兩個“動不得”
 25.3 典型的回爐辦法
 25.3.1 去除重復
 25.3.2 返樸歸真
 25.3.3 清理門戶
 25.3.4 面向側(cè)面編程
 小結
 26  優(yōu)化性能
 26.1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6.2 擒賊先擒王, 打蛇找七寸
 26.3 優(yōu)化的方法
 26.3.1 算法本身
 26.3.2 經(jīng)典代碼優(yōu)化方法
 26.3.3 面向?qū)ο缶幊陶Z言的優(yōu)化
 26.3.4 并行計算
 26.3.5 體系結構
 26.4 也別太執(zhí)著
 小結
 27  照貓畫虎
 27.1 書法臨帖的啟示
 27.2 軟件工程中的“拿來主義”
 27.3 “貓”在哪里?
 27.4 邯鄲學步的“戒”鑒
 27.5 解剖麻雀
 小結
 28  嚴堵漏洞
 28.1 資源泄漏
 28.1.1 內(nèi)存泄漏
 28.1.2 網(wǎng)絡資源泄漏
 28.1.3 其他資源泄漏
 28.2 防范性編程
 28.2.1 空指針檢查
 28.2.2 返回值檢查
 28.2.3 存取控制
 28.2.4 想不到的命名覆蓋
 28.2.5 例外不例外
 28.2.6 宣檢
 28.2.7 明知山有虎, 須要繞道行
 28.3 習慣成自然
 小結
 29  雁過留聲
 29.1 版本控制概念和使用
 29.1.1 有跡可循——變化的歷史軌跡
 29.1.2 協(xié)同工作——創(chuàng)建分支互不影響
 29.1.3 靈活配置——創(chuàng)建多樣性
 29.2 使用版本控制工具的注意事項
 29.2.1 有所選擇
 29.2.2 勤做備份
 29.3 代碼的注解
 29.4 Log的使用和一般原則
 小結
 30  自動流程
 30.1 不是選擇的選擇
 30.2 哪些要自動化?
 30.2.1 部分代碼和文檔生成
 30.2.2 軟件的編譯和包裝發(fā)布
 30.2.3 質(zhì)量測試
 30.2.4 日常維護
 30.3 與其他信息系統(tǒng)的集成
 30.4 還要人的參與嗎?小結
 31  利器常新
 31.1 常用工具
 31.2 錦上添花
 31.3 語言的語言
 31.4 專業(yè)聯(lián)絡
 31.5 知識庫框架
 小結
 管理篇
 32  分工協(xié)作
 32.1 軟件管理的特殊性
 32.1.1 人的因素
 32.1.2 項目
 32.2 組織結構
 32.2.1 外科手術隊
 32.2.2 導演和制片人
 32.2.3 三駕馬車
 32.2.4 分工不分家
 32.3 雪球式成長
 32.4 民主和集中
 小結
 33  目標驅(qū)動
 33.1 代碼量之謎
 33.2 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
 33.3 “聰明”五項基本原則
 33.4 激勵機制
 33.5 人才戰(zhàn)略
 33.5.1 管理梯隊和技術梯隊
 33.5.2 師傅和徒弟
 33.5.3 培養(yǎng)計劃
 小結
 34  常來常往
 34.1 升級須知
 34.2 溝通的重要性
 34.2.1 與客戶的交流
 34.2.2 項目團隊之間的交流
 34.2.3 開發(fā)隊伍內(nèi)部的交流
 34.3 溝通形式
 34.3.1 開會
 34.3.2 電子郵件
 34.3.3 正式文檔
 34.4 技術審核
 34.5 開發(fā)環(huán)境的“風水”
 34.6 分布式開發(fā)團隊的溝通
 小結
 35 有張有馳
 35.1 階段性調(diào)整
 35.2 發(fā)布聚會
 35.3 不妨換換口味
 35.4 需要鍥而不舍嗎?
 35.5 7+1>8
 小結
 36  不斷總結
 36.1 經(jīng)驗之經(jīng)驗
 36.2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36.3 怎么總結
 36.3.1 兩個基本原則
 36.3.2 總結形式
 36.4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
 小結
 后記
 參考文獻
 網(wǎng)絡資源
 附錄  兵法三十六計
</font>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