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貴州在明清兩代出了七百多位文進士(武進士未),這個成績,以當時全國十八行省來說,應該算是中上,值得吾人引以為榮,足以自豪。這無形中起到了繼往開來、承先啟后、見賢思齊的作用??婆e時代,帝王統(tǒng)治國家,少不了需要派任汀多優(yōu)秀的公務員到各級政府工作,如何選用如此眾多的人才,最好的辦法就是開科取士。因為士為四民之本,社會地位相對提高,相沿成風,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傳統(tǒng)觀念,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金榜題名,揚名顯親,這是士子們最向往的一件美事。千百年來,科舉考試還算公平,深得社會大眾信賴,士人如想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事實上也非做官不可。中了進士,得了功名,有了資格,仕途也比較順利,難怪讀書人趨之若鶩。貴州僻處西南,土著民族原是所謂的少數民族,中原漢族文化口古就逐漸向西南傳播,漢人隨即遷入,尤其是從所謂“調北填南”開始,移民實邊,改土歸流,貴州人民漢化加深,承襲良好的讀書風氣,尊師重道,文風日盛,參加科舉考試的上人越來越多,于是很白然地產生七百多位進士。偏僻且閉塞的貴州,當時交通不便,讀書人多半清寒,進京趕考,談何容易!不說別的,第一,要有財力(旅費),第二要有體力(健康),第三要有毅力(恒心),第四要有學力(真才),第五要有神力(好運),五者缺一不可。不是人人一考就中,淘汰率很高,能中進士的人真是千挑萬選,確為優(yōu)秀人才,并非浪得虛名。所謂人杰地靈,互為因果,也有幾分道理。曾國藩就說過“豪英不地囿,十九興偏邦。”可以說:吾黔這七百多位進士,都是男家的棟梁、比族的菁英、社會的中堅、文化教育界的高級知識分子和導師、文化歷史的傳承者和創(chuàng)造者、時代的主流和幸運兒、群眾的寵兒、天之驕子、國運的舵手、民命的屏障,當然都是國士——濟國之士、士于楷模。在這七百多位進士當中,盡管各人的際遇懸殊,成就不同,功績各異,但都值得特別表彰,因為“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英為之后,雖盛而弗傳”?;诖艘恍拍詈屠砟?,龐思純先生正值盛年,欣逢盛世,公余之暇,立志于此,近年先后撰成《明清貴州七百進士地域考》和《明清貴州七百進士地域考名錄》兩篇長文,先后在臺灣《黔人》雜志發(fā)表,博得省內外乃至國內外文化歷史教育界專家學都的推祟,認為是吾黔石破天驚、史無前例、考擁纂詳的一塊新里程碑。今年他更進一步加以補充,寫成《明清貴州七百進士》一書問世,功德圓滿,等于是為這七百多位進十豎立了一塊巍然整合、屹立不搖的豐碑,他們在天之靈也會心存感激,引為知己,且其后代子孫必定更加感佩,每飯不忘。我們中因傳統(tǒng)讀書人最大的樂趣就是著書立說,思純先生得之矣!思純先生有此成就,為吾黔文史做出此一重大貢獻,這與著名學者遵義陳福恫老先生的啟發(fā)鼓勵不無關系。所以說,此書之成,陳老功莫大焉!思純先生是個有心人,神交古人,曾經為這七百多位進士中的一部分人撰過傳記,這就更為難能可貴??梢韵胍娝麨榱藢戇@木書,在教學之余,不知投入多少心血、精神、時間和智能,翻閱多少典籍,相互參證。這是一種純盡義務、業(yè)余玩票的偉大工程,文史工作的朋友們必定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思純先生擇善固執(zhí),身體力行,是吾黔學者的表率。他這部書是傳世之作,固然必定嘉惠士林,他自己因此必將更加蜚聲士林。功不唐捐,此之謂也。當茲《明清貴州七百進士》付梓前夕,草此蕪文聊表推崇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