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原始樸素的男歡女愛、人神交流,還是美正刺邪的意識形態(tài)文本?它是如何成為儒家的立言之本的?本書運用"文化詩學"的方法,在具體文化語境與歷史語境的生成與轉換過程中考察了《詩經》作品社會文化功能的演變軌跡,梳理了儒家詩學生成的深層文化邏輯。作者認為,先秦詩歌的功能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具體運作始終息息相關。詩樂在確立周人統(tǒng)治的合法性以及確證貴族身份方面都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春秋末期禮樂文化被破壞之后,民間的儒家文化代之而起,試圖通過話語建構來實現(xiàn)政治制度的確立與完善。在這一過程中,詩歌依然被賦予了重要的社會政治使命。在本書中,作者把“詩言志”、“賦詩言志”、“采詩”、“獻詩”、“正變”、“詩亡然后《春秋》作”等一系列詩學史上的重要問題都置于文化歷史語境與意識形態(tài)的轉換中做深入研究。此外,對儒學獲得話語霸權的社會文化原因、漢代統(tǒng)治者接受儒學的歷史過程都進行了深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