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全12卷)(共22冊)這部歷時二十年而最終完成的巨著,以其用馬克思主義作理論指導的鮮明性,以其內容極為宏富、探討幾千年中國歷史各方面問題所達到的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以其編撰體裁的重大創(chuàng)新和科學性、時代性,獲得了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積一代之智慧”的巨著 白先生主編的這部《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囊括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發(fā)展中政治、經濟、民族、軍事、學術文化各個方面,全書共12卷22冊,約1400萬字,堪稱是本世紀最大的史學工程之一。白先生從70年代后期起就醞釀編寫《中國通史》,他曾多次出國訪問而很有感觸,深感編纂一部內容宏富,與我們悠久的文明和大國的地位相稱,具有高度科學性的《中國通史》的必要,并且冀望這部通史要表達出深刻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時代感。1979年正式提出設想并開始啟動。白先生倡議和主持的這一大型項目得到北京師范大學和全國許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詣高深的知名學者共襄盛舉,他們之中有:王振鐸、蘇秉琦、徐喜辰、斯維至、楊釗、高敏、安作璋、何茲全、周一良、史念海、陳光崇、鄧廣銘、陳振、陳得芝、王毓銓、周遠廉、章開沅、林增平、龔書鐸、王檜林、邱漢生、劉家和、何紹庚等。由白先生和這些知名學者組成全書編委會,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擔任了分卷主編,參加全書撰稿的學者共有 500余人。由白先生總攬全局,提出全書的總體設想和要求,并采取卓有成效的推動和組織措施,各分卷主編精心實施,有關的眾多專家通力合作,終于完成了這一浩大的工程,被學術界稱譽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 多卷本《中國通史》對于推動中國史學發(fā)展的重大意義,首先就在于它是集中了一代人智慧而成的巨著。王毓銓先生為《中國通史》的完成寫有兩句賀詩:“積一代之智慧,備百世之長編”。前一句,中肯地講出這部巨著的時代意義,它匯聚了史學界一代人的智慧,是集體的認識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結晶。后一句,中肯地講出其深遠影響,由于這部巨著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多少年之后人們若要深入地研究或重新編著中國通史,這部書都是必備的參考和重要的依據。 薈萃了眾多名家、數(shù)百位學者的智慧和心血的《中國通史》,的確因它集中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而為世人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