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又是異地和隔代傳播信息的工具。每一種文字在歷史上都發(fā)揮過重要的社會作用,它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彝文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彝文文獻積累保存了歷代彝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彝文是彝族最具特色、最富有歷史內涵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彝文的起源和分布與彝族人民歷史的步伐緊緊相隨。因此,研究彝族的語言,就不能不研究彝文,研究彝族歷史和文化,也不能不研究彝文。 從現(xiàn)代科學的意義上來研究彝族文字,是近百年來的事。初期外國傳教士們做的工作,還是十分粗糙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老一輩學者楊成志、丁文江、馬學良、聞宥、江應梁等人做了不少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新中國建立后,隨著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和民族語文工作的發(fā)展,彝文研究也提上了日程。不少語言學家深入彝族地區(qū),作調查,編詞典,制定文字改進方案,大量本民族專家學者在學校教育和實際工作中成長起來,使彝文研究出現(xiàn)了蓬蓬勃勃的局面。近年來,彝文的起源、彝文的性質、彝文的結構和彝文的改革等問題,成了民族學界和民族語文領域的熱門話題。大量論文提出新問題,公布新材料,說明新認識,發(fā)表新觀點,紛紛揚揚,你爭我鳴,在一個冷門的領域形成了熱門的氛圍,形勢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