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時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過頭來,想一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說,我們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為然的目的至少應該包含這么一條,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動權越來越多地交還給教育的實踐者本身,真正讓他們成為教育生活的切實主體,而不是簡單充當凌駕于他們之上的教育威權——理論的、或者權力的威權——的執(zhí)行者,或者說工具,從而充分地激發(fā)、解放每個教育實踐者的教育潛能、創(chuàng)造性和教育的實踐智慧。這意味著我們實際上并不能簡單地設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該如何如何”、“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于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是在對現(xiàn)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當我們拒絕理論的、或者權力的威權簡單地凌駕于教育實踐之上時,并不意味著實踐中的教育怎么都行,怎么都好。我只是期望以此來切實地提升一線教育人在各自教育生活中的自主權,提升每個教育人對自我教育生活的探究、質疑、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并從中獲得各自教育人生的滿足感與幸福感的意識與能力。同時,也對教育思考與研究多一點寬容,少一分獨斷,營造一種自由交流、積極對話的教育言說空間,為我們的教育生活的理性品格的提升做些實在的努力。當我們不斷地希求改善教育生活品質,提升教育生活質量的時候,在我們不時地推出“后現(xiàn)代”的時髦口號的時候,對我們的教育生活,對置身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之中的現(xiàn)代教育而言,我們總還是得有所堅持,有所看護?!皸l條道路通羅馬”,在我們之前,在我們之中,在我們之后,無數(shù)熱情、智慧之士,用各自的方式追求著教育的夢想,追求著教育道路上的“羅馬”——人類教育發(fā)展的歷程中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莫不就是馬克思所言的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是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雖然現(xiàn)實的教育不可能是完美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類的目標是一個無限趨近的過程,但它正是我們每個教育人心中的指路的航燈,也是我們扣問現(xiàn)實教育的一面鏡子。正是憑著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渴望和對人的完善的關照,我們才會對現(xiàn)實的教育、現(xiàn)實中人的命運心懷依戀,對紛繁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對細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種深切的人文幽思,對我們的點滴思考堅持一種溫暖的人間情懷,同時也對現(xiàn)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以理性的批判與必要的反思,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也許,每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也許教育的發(fā)展與進步需要的正是眾多平凡而執(zhí)著的努力的累積。無論如何,我們平凡而執(zhí)著的努力,將支撐、并且照亮著我們自己樸素的教育人生。承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法源君厚愛,囑我編一個教育隨筆集,我就把平日里教育工作之中或者之余的片段感受,點滴補綴而成。文章雖然長短不一,但卻都包含了我對教育問題的認真的思索。其中的不少文章曾見于《讀書》、《書屋》、《教育參考》、《教師之友》、《明日教育論壇》、《中小學管理》、《教育科學研究》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