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家庭教育是不是一門科學?此乃一言難盡、爭論已久且尚無定論的“教育是不是一門科學”的同一命題。有人斷然否定教育是一門科學,有人則信心十足:“讓我們一點一點地尋找規(guī)律,尋找教育曲線。,’說實話,很難論證教育是一門嚴謹?shù)目茖W,我更多地認為教育是一門嚴謹?shù)乃囆g。如果說藝術是存在理論的話,那么家庭教育至少是有著家庭教育藝術理論的,這門藝術理論涉及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等與“人”有關的所有理論,包括家庭研究理論。其次,家庭教育涉及“人性善惡”這一教育起點,亦堪稱千古難題。中國古代“性本善“習相遠”理論,與西方,如基督教教義的“原罪”“遵從誡命”理論,從教養(yǎng)目標說,顯得殊途而同歸,人性“本善”抑或“本惡”似乎并不重要,然而認識教育,解釋教育卻無法離開人性善惡的本源問題。不管貼上何種現(xiàn)代術語的標簽,恐怕相當時期內,此題無法論證。故而,從人類活動總體而言,教育,家庭教育應該說是一種“最不壞”的、促成后代符合人類自身諸種生存法則的途徑。其三,本書雖然強調“把握分寸、寬嚴不誤”,然縱貫全書的教育主張明顯傾向于寬松教育。歷史上關于寬松教育與嚴控教育孰優(yōu)之爭淵源久遠,社會學家斯通曾指出:歐洲在16、17世紀,教育較為強調權威,18世紀則主張寬松教育,主張教育應更富于情感,而到了19世紀復又再次強調權威,強調服從、可見這個教育論題不是今天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