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小傳俞平伯(一九○○.一.八~一九九○.十.十五),名銘衡,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清代著名學者俞樾的曾孫。一九一五年考入北京大學,一九一九年末畢業(yè)。在此期間,他在新文學運動的影響下,開始創(chuàng)作白話詩和白話文。他是進步學生組織新潮社的主要成員,也是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成員。他一生引為光榮和自豪的,是他親身經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他還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一九二二年一月,他和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共同創(chuàng)辦了五四以來第一個新詩月刊。他先后在杭州第一師范學校、上海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二年,他調到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他參加了第一、二、三、四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lián)委員。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又是政協(xié)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是九三學社第一、二、三屆全國社員代表大會代表,又是九三學社第四、五、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一九八○年,他還被聘為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他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詩人、紅學家和古典詩詞曲研究專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新詩集《冬夜》(一九二二)、《西還》(一九二四)、《憶》(一九二五)以及舊體詩集《遙夜閨思引》(一九四八)、《俞平伯舊體詩鈔》(一九八九)和《古槐書屋詞》二卷本(一九八○)等。散文集《劍鞘》(與葉紹鈞合集,一九二四)、《雜拌兒》(一九二八)、《燕知草》(一九三○)、《雜拌兒之二》(一九三三)、《燕郊集》(一九三六)、《古槐夢遇》(一九三六)、《俞平伯序跋集》(一九八六)等。紅學論著的代表作是《紅樓夢辨》(一九二三),后改版為《紅樓夢研究》(一九五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三月出版的《俞平伯論〈紅樓夢>》(全二冊)是他紅學論著的集大成。另外還有古典詩詞研究著作《讀〈詩〉札記》(一九三四)、《讀詞偶得》(一九三四)、《清真詞釋》(一九四八)和《唐宋詞選釋》(一九七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