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前言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M.庫切。他的小說以結構精致、對話雋永、思辨深邃為特色。然而,他是一個有道德原則的懷疑論者,對當下西方文明中淺薄的道德感和殘酷的理性主義給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誠實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礎,使自己遠離俗麗而無價值的戲劇化的解悟和懺悔。甚至當他在作品中表達自己認定的信念時,譬如為動物的權利辯護,他也闡明了自己的前提,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訴求。庫切的興趣更多地關注著那些是非清晰卻又顯示為沖突頻仍的情形,如同瑪格麗特那幅著名油畫中那個男人在鏡前端詳自己的脖子一樣,在關鍵時刻,庫切作品中的人物總是游移退縮、畏葸不前,無法率意而行。這種消極被動既是遮蔽個性的陰霾,卻也是面向人性的最后一方聚集地——人們不妨以無法達到目的為由拒絕執(zhí)行那些暴虐的命令。正是在對人的弱點與失敗的探索中,庫切抓住了人性中的神圣之火。特色及評論文章節(jié)選第一課現實主義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打開局面,就是說,如何使我們自己從現在的處境中擺脫出來;而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找到一條通往遙遠彼岸的道路。這是一個簡單的造橋問題,或者說,橋梁合龍的問題。人們每天都在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在解決問題;問題一解決,他們就前進了一步。讓我們假設,盡管問題可能已經得到了解決;但是,實際上,它正在解決之中。讓我們假設,橋造好了,架好了,我們可以不去掛念它了,那留在我們身后的,是我們的過去的處境。我們是在一個遙遠的地方,那是我們向往的地方。伊麗莎白·科斯特洛是一名作家,生于1928年,現在已經六十六歲,快六十七了。她著有九部長篇小說,兩部詩集,一部關于鳥類生活的書,還有一批新聞作品。論出生,她是澳大利亞人,她生于墨爾本。盡管從1951年到1963年,她曾客居海外,在英國和法國;但她現在依然住在墨爾本。她結過兩次婚,有兩個孩子,一次一個。伊麗莎白·科斯特洛靠其第四部小說出的名,那小說叫《愛可爾斯街的房子》(1969)。小說的主要人物叫馬伊蓉·布盧姆,利奧波德·布盧姆的妻子,利奧波德是另一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那就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在過去的十年間,圍繞著她,成長起了一小批批評家,甚至還成立了“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學會”,會址在新墨西哥州的奧爾布蓋格。他們還出了一本季刊,叫《伊麗莎白·科斯特洛通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