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黥》在整個系列中最為特殊,可被視為《刀俎》的一個自喻。否則我就無法理解作者為什么偏偏要在其他十九個著名的受刑者之外,加上唐賽兒這個最不著名、最不重要甚至未必有歷史依據的傳說人物。用最美的藝術形式反映最丑的歷史現實,這本來是幾乎不可能兩全的。然而《黥》中的紋身帥把唐賽兒額上丑陋的“殺人”兩字刺成了美麗的曼陀羅花,正類似于《刀俎》的作者周實把殘忍的酷刑轉化為慈悲的藝術。美麗而有毒的曼陀羅,是一朵歷史現實的惡之花:殘忍而慈悲的《刀俎》,則是一朵反映歷史現實的惡之花。周實一方面用思想的藝術強化了酷刑的技術,另一方面又用藝術的美凈化了暴政的惡?!兜顿蕖肥且徊垦鈾M飛、慘不忍睹的中國酷刑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受專制暴君無情虐殺的受難史。閱讀《刀俎》的讀者,需要強悍的心理承受力,因為“字字血,聲聲淚”,我每每不忍卒讀,痛不欲生地仰天浩嘆:嗚呼!彼何人哉!彼何人哉!比讀者更需要強悍的心理承受力的,是作者。周實居然能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寫下來,而且一篇又一篇地寫了整整二十篇。周實用他“異常的殘忍性和異常的慈悲性”(魯迅語),讓讀者在細膩的描寫、逼真的還原、移情的想象中,一次又一次地經歷了感同身受的酷刑。為我們的祖先懺悔,為我們的祖先贖罪,為我們的祖先超度。我對作者充滿感激,充滿敬佩。比作者更需要強悍的心理承受力尤其是生理承受力的,無疑是那些挑戰(zhàn)惡法的受刑者。暴政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害怕、恐懼和戰(zhàn)栗,然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從未被暴政嚇倒過,無數的勇士向專制極權發(fā)起了一次又一次不屈不撓的挑戰(zhàn)。我對挑戰(zhàn)者充滿敬畏,充滿悲憫。比受刑者更需要超級強悍的心理承受力的,比異常殘忍的作者遠為殘忍而且沒有任何慈悲之心的,卻是那些設刑者和施刑者,是那些專制魔王和助紂為虐的鬼魅,他們居然能夠對自己的同類、自己的同胞施以如此非人的酷刑,那是怎樣令人不齒的衣冠禽獸?我對獨裁者充滿鄙夷,充滿憎恨。中國的專制歷史,是以人肉為主食的久久不散的鴻門宴?!兜顿蕖肥沁@一宴席的一份鮮血淋漓的詳實菜單。只有當人多數中國人都敢于直面這份菜單,并且永不忘卻這份菜單,陰魂不散的鴻門宴才有可能真正結束,才有可能永不重開。我對歷史上宴席主辦者的輕蔑,源于一句充滿智慧的古老格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我對未來中國的信心,則源于另一句浸透鮮血的古老格言: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