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可以命名為“親歷考古”。作者給我們講述的故事,都是他自己親身經歷的書中所有材料,都跟現場挖掘有關……他沒有“親歷”中華文明的考古挖掘,所以他對于這一支悠久古老的文明,不置一詞。作者一生都在做“還的現場”的工作,用他一支生花妙筆,引我們回到驚心動魄的“考古現場”。到了現場,我們方知那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考古人的“生死傳奇”……這本書原名《神祗·墳墓·學者》,自1949年面世后的18年間,被譯成近30種文字,行銷數百萬冊。被讀者視為“嚴格遵守科學性原則”的大眾讀物,被西文不少大學長期定為“必讀書”,被出版家和評論家“考古經典”……閱讀本書的理由:本書還有原四大古文明的“考古現場”:希臘、埃及、巴比倫、中美……考古學的內行回到“現場”,也許會重新發(fā)現諸多的蛛絲馬跡;考古學的外行回到“現場”,也許會重新體驗到愉悅身心的諸多“熱鬧”……你要知道湯普森和他從“圣井”中撈出古瑪雅殉女尸的故事,讀讀這本書;你要知道謝里曼和他挖掘特洛伊古城的故事,讀讀這本書;你要知道博塔和他發(fā)現尼尼微古城的故事,讀讀這本書;你要知道卡特和他發(fā)掘神秘圖坦卡蒙墓的故事,讀讀這本書;…… 建議以下人群閱讀本書: 文化學者或文化愛好者,神秘歷史愛好者或反對者,傳奇故事愛好者或反對者,嚴肅大眾讀物之愛好者或反對者,考古學家或考古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