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詩圣但丁的著名長詩《神曲》,人稱“令人敬而遠之的奇書”,知者甚眾,懂者卻少。作品采用中古幻游文學的形式,自敘作者于迷途之際游歷地獄、煉獄和天國的見聞,其間大量的隱喻和典故令許多翻譯家望而卻步。據了解,上個世紀20至80年代,我國雖然有6個中譯本問世,但多限于片段譯介,僅有的兩個全譯本也是從法語、英語轉譯而來,直接從意大利文譯出的全譯本始終告缺。鑒于《神曲》是開啟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作,在西方文學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80年代初,這一巨著的譯介便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工程。1982年,73歲的田德望先生將中國知識界一個世紀的夙愿擔在肩上,開始了譯注《神曲》的漫長跋涉。其間,他因患腺體癌而經歷了兩次大的手術。2000年8月,91歲的田先生終于將《神曲》的最后一部譯完。兩個月后,先生便與世長辭了,他為《神曲》耗盡了最后的精力。翻開人文社此次推出的《神曲》珍藏本,其中注釋之多令人驚訝。據統(tǒng)計,僅《煉獄篇》的注釋就達34萬字之多,差不多是正文的5倍,而整部《神曲》的注釋更多達70萬字,匯集起來本身就是一部學術巨著,從中不難見出譯者深湛的學術功力和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