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論述印制電路板設計與信號完整性分析的理論和工程實踐的一部全面性著作。本書從印刷電路板的基本原理出發(fā),介紹電路設計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技巧,并在此基礎上,詳細討論信號完整性的問題,涵蓋信號完整性中電磁干擾、串擾、傳輸線及反射和功率器件去耦等各個方面。本書適合作為電子與通信工程及相關專業(yè)的教材。對于那些從事軟硬件開發(fā)、集成電路設計、系統(tǒng)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本書前言我是怎樣開始寫這本書的在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寫作已經成為我的業(yè)余愛好,我也曾在大學教過幾年書。自從1991年涉足印制電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設計這個行業(yè)后,我寫了幾篇文章,并陸續(xù)發(fā)表在《PrintedCircuitDesign》雜志上。后來,PeteWaddell要求我作為他的撰稿人之一參加1997年舉行的PCBWest的新聞發(fā)布會。在那以后,我曾半開玩笑地問他能否讓我參加第二年秋天的PCBEast,他的回答是:“如果你能主持一個研討會,那當然可以了?!本瓦@樣,我開始寫這本書。那年秋天我出席了“電路噪聲和EMI控制”研討會。我有兩個目的:一是想給這個多年來讓我受益匪淺的行業(yè)做點貢獻;二是我非常想去波士頓,因為這是我一直都樂于訪問的城市。很快,我又提議并參加了幾個不同的研討會。我們有幾個人被認為是研討會圈子里的“??汀?。我們中多數(shù)人都很欣賞對方的成就,并且彼此尊重,參加對方舉辦的會議,相互學習。幾年過后,我意識到我們所舉辦的信號完整性研討會一直在講電容和電感耦合、旁路電容器引線電感引起的抗諧振阻抗峰值等等內容,可是大多數(shù)的會議參加者都沒有技術背景。他們連什么是電容都不知道,更別說什么是抗諧振峰值了。這導致了電工技術里“一日培訓課程”的發(fā)展。我們把它稱作“面向無技術背景工程師的電工技術培訓”,當然具體的名稱每次都會有所不同。我本來還想在名稱中加上“面向在第一次學習時沒有學會的工程師”,但是Pete不讓我這么做(可能他有很好的理由)。我不知道怎樣才能禮貌地把這些話說出來,可是我知道有很多工程師在學校時并沒有學好EMI和磁場耦合這些知識,并且在他們的大學課程中幾乎沒有涉及在電路板設計中的實際工程問題的課程。需要閱讀這本書的人比我們能以彬彬有禮的方式邀請來的人更多。偶爾有人問我,我們是否需要繼續(xù)舉辦這樣的研討會和寫這些書。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器件被封裝到芯片中,設計電路板的問題最終是否會消失?越來越高的電路集成度是否會使PCB變得過時?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在研究集成電路時我第一次聽到它。當研究微處理器時我也聽到了它。每次在系統(tǒng)級的集成有突破時,我們就會聽到它。我的答案很簡單,印制電路板的重要性在未來不會消失,就像它的重要性在過去并沒有消失一樣??倳枰谀撤N物質的表面把器件相互連接起來。致謝很多人以各種方式為這本書做出了貢獻。這些年來不論是寫文章還是開研討會,和PeteWaddell及其團隊的合作都很成功。非常感謝我所認識的這個領域中的眾多杰出人物,我們相互學習并一起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像GlennWells和GaryFarrari等人,對這個領域發(fā)展和培養(yǎng)新的設計者給予了很多鼓勵。尤其是Glenn,他在我們的行業(yè)似乎無處不在—他出現(xiàn)在課堂里和研討會上,為發(fā)展計劃能籌集更多資金而在大學管理者的辦公室里拍桌子,他會見TopGun獎的角逐者,并協(xié)調TopGun計劃。我很榮幸與他結為朋友,并感謝他在本書寫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給予的幫助。我的合作者,DaveGraves(他自己就是TopGun獎的獲得者),這些年來他對我所準備的研討會材料和文章初稿的審閱是無價的。當我最先寫出東西的時候,總是第一個拿給他看。記不清有多少次在得到他“我理解不了,你想說什么?”的回答后,我又重新返工。正因為有了他的審閱和支持(還有無數(shù)其他的貢獻),我的工作才會做得更好。我同樣要感謝MentorGraphic、HyperLynx(現(xiàn)在是Mentor的一部分)、PolarInstruments三家公司這些年來對我的文章和研討會活動的慷慨支持。他們不僅提供了軟件使用的許可權,并且對我提供隨時所需的技術支持。我對他們所提供的從不施加任何限制的支持深表感謝。在寫這本書時,我樂在其中?,F(xiàn)在把它寫完了,我卻百感交集。不過有些人是“真的”高興這個項目總算是完成了,尤其是我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妻子。她曾經很奇怪我這么忙到底是為什么,但是現(xiàn)在她很高興,因為我終于可以和她交流、談論其他的事情了。最后,感謝PrenticeHall出版公司的BernardGoodwin決定出版這本書。在同BernardGoodwin和WilMara一起為正式出版準備手稿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希望讀者能夠理解,我們的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