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說明/金文明這部字典,是清圣祖玄燁於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命張玉書、陳廷敬領銜纂修的,前后六易春秋,至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始告竣工。初名《字典》,蓋取義於字之形音義證“善兼美具,可奉為典常而不易者”(《康熙字典·序》)。因成書於康熙年間,后習稱《康熙字典》。在此之前,明代和清初曾經刊行過兩部流傳較廣的字典,一部是梅膺祚的《字匯》(成書於一六一五年,收三三一七九字),一部是張自烈的《正字通》(成書於一六七一年,收三三五四九字)。兩書均按部首編排。部首的創(chuàng)制始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由於以小篆立目,字形歧異紛繁,分合多有不當(如凵、久等部只列一字,支、幺等部僅收二字),因此全書九三五三字竟分成了五四○個部首。后來以楷書漢字立目的梁愿野王的《玉篇》略增至五四二部,金韓道昭的《四聲篇海》刪并為四四四部,都使讀者對辨部檢字感到不勝其苦。到了明梅膺祚的《字匯》,對此始作大膽的革新,首創(chuàng)二一四部,比起前人的分部法來,顯得更加合理而便於撿索。稍為後出的《正字通》,分部也采用二一四部,與《字匯》完全相同。這兩部風行一時的字典,在收字規(guī)模和分部、編排等方面的合理成果,都為《康熙字典》的纂修打下了基礎。對照《字匯》和《正字通》,《康熙字》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在部首和編排上,它沿用了梅膺祚創(chuàng)制的二一四部,又以十二地支標名,分為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和部中各字均以筆數多少的順序排列,只對某些字的歸部作了一些調整。在內容的編撰上,主要是“增《字匯》之闕遺,刪《正字通》之繁冗”,使之“詳略得中,歸於至當”)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初九日上諭)。全書共收四七○三五字(有八十一字被分別重復收錄在兩個部首中,故實收數為四六九五四字),比《字匯》、《正字通》均多收一萬馀字。這樣的規(guī)模,雖然并未將楷書漢字包羅無遺,但至少可以說,現存經、史、子、集四部古籍中出現過的漢字,絕大多數已被收錄。它所提供的豐富的書證資料,以及在幫助人們解決文字音義方面疑難問題的功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部語文工具書?!犊滴踝值洹返拿總€條目,大多包括以下四項內容:(一)字體。每條首列正體,知該字有古文形體者,全部收列於正體之下。(二)注音。博采自唐至明重要韻書《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的反切,以時代先后的順序為次。凡反切相同者予以歸并,不同者分舉別列,并加注宜音。既便於研究古音的學者參考,也照顧到一般人識讀字音的需要。(三)釋義。先注本立音本義,后注異音異義,由引申以及通假,一一用“又”字標明,使各音項、義項的界限劃分清楚。所列木義,一般以《說文》為據,《說文》釋義有誤或不夠顯豁者,則別取正義而首列之。(四)引證。所列義項一般均引書例為證。少則一例,多則數例。書證均標具篇名,一般按時代先後的順序排列。木書在正文以外,還收有多種附錄。正文前面的有:(一)總目。是字典部首的總目錄。按部首字的筆數順序編排。部分變形部首(如氵、水;月、肉;阝(右)、邑等)也附列其中,以便查撿。(二)檢字。是部分疑難字的檢字表。按字的筆數順序編排。(三)辨似。對部分筆畫形體相似而音義有別的字進行比較辨析。(四)字母切韻要法。是歸納反切門法的歌訣和四聲等韻圖。正文后面的有:(一)備考。收錄有音無義或音義全無而在當時尚無可考證的字。(二)補遺。收錄有音有義本可歸於正集而未經增入的字。本書在康熙五十五年撰成以後,即由武英殿書局刊印,世稱殿本。由於卷佚繁多,限期畢功,又兼成於眾手,因而在注音、釋義和資料的引用上存在著不少疏漏和差錯。道光七年(一八二七),著名文字、音韻、訓詁學家王引之等奉敕對《康熙字典》原刊本進行了認真的??保槌鲆龝e誤二五八八條,於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撰成《字典考證》十二卷,同時將《康熙字典》重新刊印。后來,日本學者渡部溫撰《康熙字典考異正誤》,北大教授、當代語言學家王力撰《康熙字典音讀訂誤》,均對本書引證和音讀等方面的差錯提出了大量的修正意見。本書的版本甚多。在清代,除武英殿康熙原刊本和道光校訂重刊本外,還出現過許多民間翻刻的版木,如點石齋、鴻寶齋、同文書局、上海古書流通處等,都刊印過《康熙字典》。這些民間的版水,大多據康熙原刊本翻刻,未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證》,因而無法使讀者按圖索驥,去發(fā)現和糾正原刊本引文中的差錯。一九三五年,商務印書館刊行銅版影印本,從書中只避“玄燁”名諱而不避雍正至道光諸帝名諱來看,可知其底本也是據康熙原刊本翻刻的。但商務本增補了王引之的《字典考證》,又在書末加上新編的四角號碼索引,無疑給讀者帶來很大的方便。以致該本在短短的一年半中再版了五次之多,足見其在當時民間和學界的影響。上海文藝出版社此次重印《康熙字典》,即以商務本為底本,以供讀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