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先秦諸子之學
第一節(jié)?孔子3
一、孔子生平3
二、哲學思想4
(一)仁學4
(二)中庸之道5
(三)義利觀6
(四)認識論6
第二節(jié)?孟子8
一、孟子生平8
二、哲學思想8
(一)“民為貴”的政治思想8
(二)“制民之產”的經濟主張9
(三)性善論9
(四)仁義思想11
第三節(jié)?老子12
一、老子生平12
二、哲學思想12
(一)道的概念12
(二)辯證法思想13
第四節(jié)?莊子15
一、莊子生平15
二、哲學思想16
(一)逍遙游16
(二)齊物論17
(三)生死觀18
第五節(jié)?周易及其哲學20
一、《易經》與《易傳》簡介20
二、《易傳》的辯證法思想21
附:《周易》筮法(簡單筮法)22
第六節(jié)?孫武及其《孫子兵法》23
一、孫武與《孫子》一書23
(一)孫武生平23
(二)《孫子》一書簡介23
(三)《孫子》一書的結構及主要內容24
二、哲學思想25
(一)無神論和唯物論的自然觀25
(二)“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認識論思想25
(三)“奇正相生”的軍事辯證法25
(四)得道者勝的觀點26
第七節(jié)?墨翟及墨家學派28
一、墨子和墨家28
二、哲學思想28
(一)義利統一觀28
(二)“兼相愛,交相利”29
(三)“天志”“明鬼”29
(四)“好學而博”29
第八節(jié)?惠施31
一、惠施生平31
二、哲學思想32
(一)大小皆一32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33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33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34
(五)相對的“小同異”和絕對的“大同異”34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34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35
(八)“連環(huán)可解也”35
(九)“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35
(十)“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35
(十一)辯者二十一事中屬于惠施派的命題36
第九節(jié)?公孫龍37
一、公孫龍生平37
二、哲學思想37
(一)名實觀37
(二)“白馬非馬”38
(三)“離堅白”39
(四)“物莫非指,而指非指”41
(五)“二無一”41
(六)辯者二十一事中屬于公孫龍派的命題43
第十節(jié)?荀子45
一、荀子生平45
二、哲學思想45
(一)“明于天人之分”和人定勝天的思想45
(二)性惡論與道德觀46
第十一節(jié)?韓非48
一、韓非生平48
二、哲學思想48
(一)不離事物之道48
(二)參驗的認識論49
(三)“以法治國”和變法思想49
第二章?漢至唐時期的哲學
第一節(jié)?董仲舒51
一、董仲舒生平51
二、哲學思想52
(一)“天人感應”論52
(二)“三統”的歷史觀和“三綱”“五?!钡膫惱碛^54
第二節(jié)?揚雄58
一、揚雄生平58
二、哲學思想58
(一)天有“無為之為”58
(二)“好其所新”“損其所成”的發(fā)展觀點59
(三)“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牙”60
(四)“君子之言”“必有驗”60
第三節(jié)?王充62
一、王充生平62
二、哲學思想63
(一)天道自然無為63
(二)對迷信思想的批駁63
第四節(jié)?王弼65
一、王弼生平65
二、哲學思想65
(一)名教與自然65
(二)以無為本66
(三)“得意在忘象”“得意在忘言”66
第五節(jié)?郭象68
一、向秀、郭象生平與《莊子注》68
二、哲學思想69
(一)“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69
(二)“各當其分,逍遙一也”70
(三)“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72
第六節(jié)?韓愈74
一、韓愈生平74
二、哲學思想74
(一)道統說74
(二)性三品說76
第七節(jié)?柳宗元77
一、柳宗元生平77
二、哲學思想78
(一)天是自然之天78
(二)勢與生人之意79
第八節(jié)?劉禹錫82
一、劉禹錫生平82
二、哲學思想82
(一)“天人交相勝,還相用”82
(二)“人不宰則歸乎天”84
第三章?宋明理學與明清實學
第一節(jié)?周敦頤86
一、周敦頤生平86
二、哲學思想87
(一)“無極而太極”87
(二)尋孔顏樂處88
(三)立誠和主靜90
(四)動靜互涵91
第二節(jié)?張載93
一、張載生平93
二、哲學思想94
(一)太虛與氣94
(二)“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96
(三)“一故神,兩故化”97
(四)“德性所知”與“見聞之知”98
(五)“民吾同胞,物吾與也”99
第三節(jié)?程顥和程頤101
一、二程生平101
二、程顥的哲學思想102
(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102
(二)動靜皆定的定性103
(三)一元論104
(四)“器亦道,道亦器”104
(五)“性即氣,氣即性”105
三、程頤的哲學思想106
(一)抽象的理本體論106
(二)二元的傾向107
(三)“所以陰陽者道”107
(四)天命之謂性和生之謂性107
(五)“與理為一”的修養(yǎng)108
(六)格物窮理108
第四節(jié)?朱熹110
一、朱熹生平110
二、哲學思想110
(一)理氣關系110
(二)體用二元傾向111
(三)格物致知113
第五節(jié)?陸九淵115
一、陸九淵生平115
二、哲學思想115
(一)“心即理也”115
(二)義利之辨116
(三)高揚道德主體性117
第六節(jié)?王陽明118
一、王陽明生平與王陽明學派118
(一)王陽明生平118
(二)王陽明學派118
二、哲學思想121
(一)知行合一121
(二)致良知之教123
(三)四句教法125
第七節(jié)?羅欽順128
一、羅欽順生平128
二、哲學思想128
(一)“理只是氣之理”128
(二)從二元向一元轉化中的心性論130
(三)“通徹無間”的格物說132
第八節(jié)?王廷相134
一、王廷相生平134
二、哲學思想134
(一)元氣實體論134
(二)氣質即性137
(三)“思與見聞之會”和“知行兼舉”138
第九節(jié)?李贄141
一、李贄生平141
二、哲學思想141
(一)“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141
(二)童心說143
(三)妙明真心146
(四)個體本位價值觀的高揚147
第十節(jié)?顧憲成151
一、顧憲成生平151
二、哲學思想152
(一)“重修所以重悟”152
(二)心之體至善154
第十一節(jié)?高攀龍158
一、高攀龍生平158
二、哲學思想159
(一)中庸:心體自然流行159
(二)心即氣,性即理159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