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時代新聲的文化意義”切入,辨認并辨析“大文化傳統(tǒng)”與“小文化傳統(tǒng)”、“公(官)”與“私”、“雅”與“俗”、“文”與“野”、“正”與“邪”、“男權中心”與“女性覺醒”等差異與轉化,以確認在“宋型文化的庶族丈化構型與平民維度”上定位宋代之詞,從而對詞的本質特性、詞體的功能效力,以至詞人藉以為心靈之運載等問題,作出自具的嶄新理解與體審,具有開拓性和前沿性,表現出作者宏通的研究視野與文化史學養(yǎng)。是一部應答詞學界急切期待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力作。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歷史追溯法,很有啟發(fā)性。從文化視角研究文學現象,研究人的觀念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及其表述方式,研究作為文化主體的人之心路歷程,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會有更多啟迪。宋詞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文體,反映了宋代的文化個性和特質,將宋詞定位在宋代文化的坐標系進行研究,是本書立意的目的和宗旨。 本書首章為緒論。在分析傳統(tǒng)詞學成果和當代詞學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全文的研究構想;指出宋詞研究的盲點,在于長期以來儒教思維定勢左右了價值評判標準。而要對宋詞作出全面中肯評價,必須將其定位在宋型文化的庶族文化構型及平民文化維度進行研究。第二章從主上(皇帝)所好分析宋代上層精英文化趨向世俗化的社會新潮流如何影響了廣大官僚和平民的生活態(tài)度及價值取向。朝廷的寬民政策與自上而下的享樂之風及宋代宮廷音樂的改革,直接造成宋詞發(fā)展與繁盛的新局面。文化價值觀念的平民化與世俗化傾向,則確定了作為“新聲”的詞對“俗、私、野、邪”的審美價值認同。第三章指出“以道制欲”和“以欲破道”,是歷來對立的兩種文藝價值觀。宋代由于上層精英文化與下層世俗文化交流互動,出現這兩種文藝價值觀的交流與融合,使宋詞具有與傳統(tǒng)詩文全然不同的文化角色功能。第四章對宋詞所表現的宋代婦女景觀進行全方位的人文觀照。認為宋代“艷詞”的繁盛,是宋代平民文化崛起造成全社會婦女觀念改變和婦女地位提高的一種文化表征。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男性世界對女性存在的人性價值之肯定。如寄內悼亡詞對女性伙伴關系的承認,妓情詞對女性的人性之同情及人道的理解。二是女性世界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個體獨立意識的覺醒。主要表現在女性詞人的群體性崛起。第五章由宋詞幾種常見題材分析個體與對象之關系,并對此關系進行新的文化闡釋。第六章從蘇軾詞的詩化及宋人對東坡詞的評價為契機,分析南宋詞所表現的主流文化漸居主導地位,世俗民間文化比重漸次減弱的現象,并指出它給宋詞個性帶來的影響。第七章為結論。宋詞對中國文學歷史文化走向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文體演變的意義,建構起一套詞學系統(tǒng);二是走向人文深度,將人性需要關懷的旗幟傳給了元代戲劇和明清小說。 今年春天,淑氣初回,收到了沈家莊教授寄來的《宋詞的文化定位》樣稿。他告訴我該書即將出版,囑我作序。我對詞學疏于研究,本著學習的精神,遂欣然領命。 我早就知道家莊教授是有才華的中年學者,后來他跟隨吳熊和先生專攻詞學,基礎更厚實,思路更開闊。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以嚴迪昌教授為主席的答辯委員會的高度評價?,F在,家莊教授將論文修訂成書,這是詞學研究領域的一項新收獲。 宋詞,作為與唐詩同在中國文學史上取得輝煌成就的豐碑,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詞學已經成為一門顯學。近年來,吳熊和、嚴迪昌教授等在老一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又作了系統(tǒng)的梳理,成績斐然。老實說,我接到家莊教授的書稿時,起初并不經意。誰知道,一讀下去,眼前一亮。這部專著,立論的精警,材料的翔實,文字的優(yōu)雅,思路的開闊,深深吸引住我,感到它確是一部站在宋詞研究前沿,具有開拓意義的著作。 宋詞研究的成果不少,使人疑惑、引起爭論的問題也不少。如果從枝節(jié)微末探討其是是非非,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疑難。家莊教授提出給宋詞從文化角度以新的定位,這能高屋建瓴地審視宋詞及其有關的文學現象。他認為宋詞是“時代新聲”,應從庶族文化構型及平民文化維度等方面切入研究;應就“大文化傳統(tǒng)”與“小文化傳統(tǒng)”的對立、滲通、交融等方面,探討其發(fā)展的軌跡;應從“公”與“私”、“雅”與“俗”、“文”與“野”、“ 正”與“邪”、“男權中心”與“女性覺醒”等方面看待其差異變化的規(guī)律。可以說,這是家莊教授在充分吸納前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嚴謹論證確立的新構想、新思路。當他以新的視野審視詞壇時,便如庖丁解牛,批欲導窾,妙語連珠,新見迭出。當然,他并非解決了宋詞研究上的所有問題,讀者也未必都同意他的所有分剖。但是,你不能不承認他獨創(chuàng)的立論,極富啟發(fā)性。而敢于創(chuàng)新,嚴于論證,正是從事教學研究的學人,最可寶貴之點。 讀家莊教授的大作,也引發(fā)我對宋詞以及對古代文學史其他問題的思考。 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的過程中,人們首先碰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什么是文學?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們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影響下,把文學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在此以后,“文學是入學”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有些學者也從人性、人道的角度評價文學,把它視為貫串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紅線。這做法,當然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上?,當時學術界還準備不足,盡管作了總體的把握,而在論述多個文學發(fā)展階段以及各種文學現象時,實際依然與“人”脫離??磥磉@一條路,還未完全走得通。后來我們又編了一套文學史教材,也作了“出新”的考慮,力求避免“文革”前“左”的偏頗。而最讓人為難的,依然是找不到文學的明確定位,找不到一條能貫串文學發(fā)展的線索。家莊教授的著作,雖然談的只是宋詞問題,但從文化的角度審視中國文學史的特定階段的做法,不也可以用來觀察中國的整部文學發(fā)展史么? 以文化定位,離不開人文精神,更離不開“人”。從不同時期文學的主題、題材乃至文體的承傳變化,研究文學如何表現人的價值、人的行為、人的心理、人的形象、人生的意義、人際的關系,很有可能把文學的本質和文學發(fā)展_的問題闡述清楚。我想,參照家莊教授的做法,推廣到研究整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各個階段各類體裁的文化定位,這新的視角,會給文學史編寫帶來新的局面。人,是個體的存在;人又不能脫離群體與社會。從文化的角度觀察,既要看到“人欲”,也要看到“天理”,看到“公(官)”與“私” 的糾葛;看到“大文化傳統(tǒng)”與“小文化傳統(tǒng)”對人的影響;看到它在文學上表現為“雅”與“俗”、“文”與“野”、“正”與“邪”的差異與轉化。這種種,若能理順,從文化說明文學之所以為“人學”,那么,當可以尋 找出一條主導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可以比較準確說明作品的創(chuàng)作、評價的準則以及文學現象、審美觀念一連串復雜的問題。 家莊教授從文化的角度審視宋詞,便注意到“詞”這一文體的產生,包涵著重大的意義。他歸納了近年來文化研究者的共識,指出唐宋之際是中國文化史的轉型時期。這次文化轉型,肇始于安史亂后,經晚唐到宋,基本定型。詞的發(fā)生,乃至成為“一代之文學”,與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文化范式“ 宋型文化”的發(fā)展同步。換言之,詞是“宋型文化”在文學上的表現。我同意家莊先生的判斷,并且覺得,他的論述,接觸到文學史分期的問題。從文化的轉變,找尋文學發(fā)展的軌跡。據此劃分文學史發(fā)展的階段,無疑比按朝代興廢亦即按政治斗爭的階段分期,更為合理。當然,這需要我們做更深入的探索。不過,、從家莊教授對宋詞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看,把文化的歷次轉型作為文學分期的依據,應該是可行的。 讀了家莊教授的大作,我想了許多。近年來,.許多中青年學者在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做新的探索,有新的建樹,推動了整個學科的發(fā)展?!伴L江后浪推前浪”,我國的學術研究,也理當由家莊教授一輩學者,趁著目前開放寬容的文化環(huán)境,發(fā)揚光大。我和家莊教授接觸不多,但從他的大作體現出既開闊又嚴謹的學風中,我看到他的胸襟和氣魄。學無前后,達者為師。家莊教授的論著,使我豁然開朗。所以,我倒真要感謝他讓我有重新審視宋詞的機會。 祝愿家莊教授在學術上有更大的發(fā)展。 2005年3月25日于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