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1927年),原名俊、俊卿,字香補、倉顧、蒼石,民國以后稱昌碩,號缶廬、老缶、老蒼、苦鐵、破荷、大聾、五湖印丐等,浙江安吉人,吳氏十七歲,適逢太平天國革命波及吉安,遂離家浪跡于安徽,二十一歲反家,與父耕讀為業(yè),次年鄉(xiāng)試為秀才,五十三歲被任命為安東縣令,月余沽,從師楊峴學習書法、詩文,并與著名的金石文物收藏家過從,得到潘祖畫壇領袖身分的吳氏被推舉為社長,再執(zhí)印壇牛耳。吳氏自評印第一,書法第二,畫第三,而此三絕藝在本世紀初期,皆已臻大成,為世所推重。吳氏工篆書,尤善寫石鼓文。中年以前,篆法不脫吳大澂、楊沂孫痕跡,兼取金石古意,然不過典雅古茂而已,雖學養(yǎng)有自,而未謂大觀。及至花甲前后,用筆日漸老辣遒勁,老而能熟,老而彌新,氣度恢宏,爐火純青,隱然一代大家風范。吳氏亦善隸書、行書,且其中往往夾雜篆籀之法,觀之別具一種情調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