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佩羅》收錄了著名建筑大師多米尼克·佩羅的二十幾個作品,包括法蘭西國家圖書館、柏林奧林匹克賽車場和游泳中心、歐盟法院擴建工程、城市發(fā)展計劃和體育設施、密特拉神廟全景規(guī)劃;歐洲會議中心競標方案;大學建筑學院、M-Peris超市,Milano 2001照明設計大賽;國家現(xiàn)代藝術畫廊等等共計22個設計項目。另外《多米尼克·佩羅》還收錄了法蘭西國家圖書館家具裝備和金屬裝飾的專題設計方案。多米尼克·佩羅于1953年出生在法國,1978年于巴黎獲得建筑學學位,以驕人的業(yè)績成為當代建筑業(yè)一名重要的人物。他的設計和建筑反映了其作品的創(chuàng)造眭。他于1984~1987年間在Mame-la-Vall-ee設計建造的高等電子技術學校很快就引起了國際建筑界的注意。隨后于1989~1995年間完成的法國國家圖書館是他前所未有的事業(yè)巔峰,也是20世紀末法國巴黎歷經復興的過程中最有意義的一個里程碑。這兩個工程之后,他又相繼在法國、歐洲和亞洲承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著名的有:布西圣喬治市的圖書技術中心(1993~1995);位于柏林的由自行車賽場和游泳館組成的運動中心(1992~1999)以及位于南特的阿普利克斯工廠(1997~1999)。佩羅的作品受到國際媒體的普遍贊譽,但建筑評論家們卻不以為然。為了能解釋這樣一個現(xiàn)狀,即法國建筑師們對風格的擯棄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風格,評論家們轉而依靠一個極其多樣化的準則。有些人在稱贊其極少主義風格的同時還不得不承認該定義的不足,因為他的某些作品也展現(xiàn)了其宏偉與巨大(例如:巴黎的圖書館及柏林的運動中心等)。另一些評論家在談到其拋棄古典建筑風格時卻不能解釋他在處理幾何和軸向結構時的精確的手法。還有的評論家將視點集中在他對現(xiàn)代傳統(tǒng)建筑的漠不關心,卻未能注意到其建筑的外殼以及其結構的細部常常是吸收了起源于該傳統(tǒng)的學說,特別是現(xiàn)代法國建筑的潮流,從Perret到Prouve。最后,事實證明了但同樣也很難解釋佩羅實際上是如何通過擴展其結構的模式來大規(guī)模處理這些工程的。該法國建筑師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其風格上果斷的格調,其布局上自由開放、注重實效且胸襟豁然的手法。佩羅不愿意接受功能主義和有機主義的機械論,他的建筑在形象的重要性、外殼的獨立性及建筑的空間結構方面做一些嘗試,采用重復、透明和光線來強調建筑家要研究飾面實質的基本作用。他在柏林設計了Lehlter Bahnhof摩天大樓,雖然這幢建筑的幾何抽象性與大自然相融合,把它變成了一個傳達節(jié)奏韻律的手段,強調了飾面的功能價值,但又恰好證明了這個主題象征著佩羅正在進行的實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