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一、周易系統(tǒng)的內容和范圍
二、易學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三、研究易學的目的和任務
第一章 易經
第一節(jié) 《易經》一書的內容與性質
一、《易經》二字作為書名的意義
二、《易經》的內容
三、《易經》的性質
第二節(jié) 龜卜和占筮
第三節(jié) 卦爻象的起源與結構
第四節(jié) 卦名和卦序
第五節(jié) 卦爻辭的內容及其與卦象的關系
一、從文句體例角度分析
二、從社會史角度分析
三、從哲學史角度分析
四、卦爻辭與卦爻象的關系
第六節(jié) 《易經妒的編纂及其歷史價值
一、《易經》的編纂
二、《易經》的歷史價值
第二章 易傳
第一節(jié) 《易傳》的形成和特質
一、《易傳》的形成年代
二、《易傳》的作者
三、《易傳》的特質
第二節(jié) 彖傳
一、《彖傳》解經的體例
二、《彖傳》的思想
第三節(jié) 象傳
一、《大象傳》的體例和思想
二、《小象傳》的體例和思想
第四節(jié) 文言傳
一、《文言傳妒解經的體例
二、《文言傳》的思想
第五節(jié) 《系辭傳》的易理觀
一、論占筮的原則和體例
二、論《易經》的性質
三、論《易經》的基本原理
第六節(jié) 《說卦》易說
一、論占筮的原則和體例
二、論《易經》的義理
第七節(jié) 《序卦》,《雜卦》論卦序、卦義
一、《序卦》論卦序之義
二、《雜卦》的卦義說
第三章 易學
第一節(jié) 易學的性質、內容及其意義
一、易學的性質
二、易學的內容
三、研究歷代易學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節(jié) 易學的分期
一、漢代易學
二、立目唐易學
三、宋明易學
四、清代易學
五、近人易學研究的傾向
第三節(jié) 易學的流派
一、漢代象數學派
二、立目唐義理學派
三、宋易中的數學派和象學派
四、宋易中的義理學派
第四節(jié) 各家解經的體例
一、虞翻的卦變說
二、王弼的一爻為主說和適時通變說
三、程頤的隨時取義說
四、朱熹對《周易》經傳的理解
五、來知德對占筮體例的論述
第五節(jié) 易學的基本范疇
一、太極
二、太和
三、象數
四、象理
五、道器一形上形下一
六、元亨利貞
七、神化
第六節(jié) 易學中的陰陽五行觀
一,京房的陰陽五行說
二、鄭玄易學的五行說
三、張載的陰陽兼體說
四、朱熹的陰陽流行和陰陽對待說
五、方氏易學的陰陽五行觀
六、王夫之的陰陽實體說
第四章 易圖學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易圖學與漢代象數之學
一、京房卦氣說
二、《易緯》卦氣說
三、《周易參同契》卦氣說
第三節(jié) 宋明時代的易圖學
一、河圖、洛書學
二、周氏太極圖及其相類似的太極圖
三、陰陽魚太極圖及來氏圓圖
四、先、后天圖
第五章 易學中的思維方式
第一節(jié) 易學思維的特征
第二節(jié) 直觀思維
一、《易經》中的直觀思維
二、《易傳》的直觀思維
三、易學的直觀思維
四、直觀思維的特征
第三節(jié) 形象思維
一、《易經》中的形象思維
二、《易傳》中的形象思維
三、易學的形象思維
四、形象思維的特征及影響
第四節(jié) 邏輯思維
一、分類
二、類推
三、形式化
第五節(jié) 辯證思維
一、變易思維
二、相成思維
三、整體思維
第六節(jié) 象數思維
第六章 易學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第一節(jié) 易學與哲學
一、宇宙演化學說
二、宇宙本體學說
三、宇宙形態(tài)學說
四、天人關系學說
第二節(jié) 易學與道教
一、《周易》哲學與道教
二、《周易》符號系統(tǒng)與道教
三、周氏太極圖與道教
第三節(jié) 易學與政治、倫理
一、易學與政治
二、易學與倫理
第四節(jié) 易學與數學
一、易學符號系統(tǒng)及筮法的數學內涵
二、易學與中國古代數學的理論范式
三、易學數學派與科學的數學
四、易學與中西數學的會通
第五節(jié) 易學與天文氣象
一、《周易》經傳關于天象和歷法的論述
二、易學中的卦氣說與歷法
三、易學思想與天體論
第六節(jié) 易學與醫(yī)學
一、醫(yī)《易》會通說
二、醫(yī)學中的天人觀
三、醫(yī)學中的陰陽觀
四、醫(yī)學中的五行觀
五、醫(yī)學中的觀象知器論
六、易學與養(yǎng)生
第七節(jié) 易學與美學、文藝
一、易學對中國美學的影響
二、筮法與文藝創(chuàng)造
三、易學對中國各門文藝的影響
第八節(jié) 易學與建筑
一、《周易》中的建筑信息
二、三極之道與建筑環(huán)境
三、保合太和與建筑境界
第九節(jié) 易學與史學
一、《周易》經傳的歷史學蘊涵
二、司馬遷的易學與史學
三、史學對易學的作用
四、章 學誠的易學與史學
附錄一 周易
附錄二 周易知識系統(tǒng)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