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滯后的產物。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力求挖掘前人的研究成果,闡發(fā)今人的理論觀點。這些內容是架構、撰寫本書的主要源泉。當然,所有這些及我們的陋見在這里的匯合能否相容,能否產生“集聚效應”,還有待評判;從“原理篇”與“政策篇”,再到“產業(yè)篇”的嘗試性結構安排,是否得其所哉,也同樣需要進一步探討。國際服務貿易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已容不得理論研究和教學“真空”的存在與延續(xù)。對這一真空的填補,恰恰就是對國際貿易研究對象的分解與研究邊界的拓展。傳統(tǒng)貿易理論的研究視野囿于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或是作為“異物”附著于后,或是被簡單地等同于商品貿易。于是,有關商品貿易的原理、模型“合乎邏輯”地適用于服務貿易;有關商品貿易的政策、規(guī)則“理所當然”地調節(jié)著服務貿易。這種理論處理上的簡單化,導致了理論對實踐的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