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創(chuàng)作。歌劇的腳本為 瓦格納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紀德國紐倫堡的一個民間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在瓦格納的歌劇創(chuàng)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劇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這部歌劇構思的時間很長,所要體現的中心思想幾經更迭,在這一過程中它的形象和情節(jié)不斷深化。因此在瓦格納后期創(chuàng)作中,這部歌劇顯得十分突出。歌劇講述了青年武士瓦爾特與金飾匠的女兒葉娃相愛,但金飾匠已宣布葉娃只能嫁給圣約翰節(jié)歌詠比賽的獲勝者。在鞋匠薩科斯的幫助下,瓦爾特戰(zhàn)勝了一直垂涎于葉娃而使出卑鄙伎倆的市鎮(zhèn)小吏貝克梅塞爾,贏得了葉娃做他的新娘。這部現實主義杰作通過進步的民間藝術同墨守成規(guī)的腐朽保守藝術間的斗爭,來贊頌民族和人民的理想。它不但鮮明地描繪出十六世紀紐倫堡那些手工業(yè)者的習俗和風尚,表明他們對祖國生趣盎然和真誠樸實的藝術的熱愛,而且對阻礙藝術發(fā)展的那些眼光狹礙、成見很深的批評家進行了強烈抗議和辛辣的嘲諷。瓦格納在這部歌劇中傾注了自己全部感情和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寫作這部作品“有時高興得發(fā)笑,有時則失聲痛哭?!备鑴〉男蚯鷮嶋H上是第一幕的前奏曲,它那寬廣的復調發(fā)展和銅管樂器占優(yōu)勢的音響,輝煌燦爛的氣勢,給人留下了洋溢著生命力的歡躍、雄偉的印象,充滿了“瓦格納風格”。理查德·瓦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生于萊比錫。曾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與哲學。20歲時已寫過幾部管弦樂。后在維爾茨堡、馬格德堡、哥尼希斯堡和里加等歌劇院當指揮。1842年他的歌劇《黎恩齊》演出成功,使他當上德累斯頓皇家歌劇院指揮。他是大型管弦樂的創(chuàng)始者,對歌劇藝術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議一個歌劇作曲家要參與劇本創(chuàng)作,作整部歌劇的總導演;其次,他強調預先確定的和弦是歌劇藝術的基礎;第三,他作品中的內核就是連續(xù)旋律的發(fā)展,利用翻來復去的旋律產生柔順悅耳的音樂效果,樂曲內部很少出現正常的終止式。瓦格納探索和發(fā)展了前人對銅管樂器的研究,找到了銅管樂音響的合理基礎,使薩克斯管與管風琴、小號、長號組合在一起,發(fā)出和諧的音響。他的許多作品有著威武騎士的色彩,充滿了金屬的輝煌。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帕西法爾》、《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等11部歌劇,9首序曲,1部交響樂,4部鋼琴奏鳴曲及大量合唱曲、藝術歌曲等,并寫了《藝術與革命》、《歌劇與戲劇》等幾部關于歌劇改革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