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個文學寶庫。既有小說式的鋪述,又有散文式的抒懷;既有一氣呵成的大篇,又有老健簡明的短章;既有詭育種旖旎的隱喻,又有慷慨激昂的直陳。筆致婉麗,準天之極。《史記》是中國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上自炎黃,下至漢武,是中國文化的發(fā)韌期。司馬遷選擇了一兩百個側面勾其大概,勾勒得系次井然,條分縷析,淋漓跌宕,機勢沛然。本書是對《史記》的解讀以及對那段歷史的思考。作者借用司馬遷提供的史料(只取“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表達了對那段歷史的個人理解。譬如對中國人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國民性的探尋,對中國早期歷史形成之跡的揭示等等。目錄:第一章炎黃子孫第二章堯、舜、禹第三章對權力義務準則的第一次破壞第四章商王朝第五章伊尹開創(chuàng)了一種政治模式第六章湯武革命開創(chuàng)了另一種政治模式第七章西周的社會性質第八章厲王的短見與幽王的荒唐第九章秦聚攏人才第十章春秋戰(zhàn)國無信義第十一章秦始皇與“皇帝”第十二章焚書坑儒第十三章指鹿為馬第十四章秦之亡,何其疾也第十五章讀項羽第十六章項羽的政治理念與缺失第十七章劉邦的韜略第十八章女魔王呂雉第十九章中國第一位“好皇帝”第二十章文景之治第二十一章漢武帝與方術第二十二章吳太伯與季札的讓國第二十三章專諸刺王僚第二十四章春秋無義戰(zhàn)第二十五章伍子胥第二十六章管仲齊國出良相第二十七章周公旦第二十八章太史公的感慨第十九章讓國讓權,釀成悲劇第三十章挨打與打人第三十一章史家弊端與司馬遷之缺失第三十二章道德悲歌第三十三章殷之三仁第三十四章君位繼承第三十五章董狐之筆第三十六章楚莊王與楚平王第三十七章吳越春秋第三十八章范蠡避免死狗烹的韜略第三十九章最大的遺漏與敗筆第四十章巧言勝千軍第四十一章趙氏孤兒第四十二章胡服騎射與移風易俗第四十三章司馬遷對法家的態(tài)度法家是個迷宮第四十四章評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篇末論贊第四十五章齊威王與齊宣王第四十六章孔子不是圣人,是思想家第四十七章孔子的缺失第四十八章評司馬遷將陳涉列入世家第四十九章女人在中國政治舞臺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五十章《史記》之真實性第五十一章關于漢高祖封王第五十二章漢高祖與蕭何皇帝與相國的關系范式第五十三章由“漢初三杰”迥然不同的命運所想到的第五十四章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第五十五章封王的政治體制與黃老治世思想之沖突第五十六章伯夷、叔齊——兩位國寶級人物第五十七章能人政治——中國政治之凸征第五十八章老子與莊子——從無為到逃世第五十九章政治頑疾——窩里斗第六十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六十一章伍子胥——復仇之神第六十二章變法者與命運第六十三章合縱與連橫第六十四章白起坑殺降卒第六十五章孟子第六十六章戰(zhàn)國四公子第六十七章感慨范睢第六十八章樂毅——高山仰止的道德楷模第六十九章趙國之亡,非秦亡而自亡也第七十章隱士魯仲連第七十一章偉大的孤獨者第七十二章呂不韋第七十三章荊軻刺秦王第七十四章專制幫兇李斯第七十五章大一統(tǒng)皇權專制潛伏的危機第七十六章協(xié)商精神先天不足第七十七章帝逼臣反不反何為第七十八章非主流人物田橫第七十九章儒狗叔孫通第八十章以扁鵲隱喻政治第八十一章吳楚七國之亂第八十二章匈奴之患,似外而實內第八十三章“土崩瓦解論第八十四章華夏文明圈第八十五章悖論人物司馬相如第八十六章”三劉謀反”的聯(lián)想第八十七章循吏與酷史第八十八章人治與法制第八十九章諫第九十章西漢儒學勃興的先天不足第九十一章佞吏——皇權專制之痼疾第九十二章雜家司馬遷第九十三章評說百家第九十四章“吏命感”第九十五章《報任安書》——《吏記》篇外之篇第九十六章總論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