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近現代史清代學術辭典

清代學術辭典

清代學術辭典

定 價:¥100.00

作 者: 趙永紀主編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近代史

ISBN: 9787800600210 出版時間: 2004-0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4cm 頁數: 1272 字數:  

內容簡介

  我國為世界文明古國,學術發(fā)展,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代有新變,一直到現在。清代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個高峰。清代學術與過去血脈貫通,不能割斷聯系。研究清學得從源頭說起。早在先秦,九流百家爭鳴。儒、道、墨、法,號稱“顯學”,儒居其首。儒家奉六藝以為經,章學誠以為“六經初不為尊稱,義取經綸為世法耳”(《文史通義?經解下》);“古之所謂經,乃三代盛時,典章法度,見于政教行事之類”(同上《經解上》);“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同上《易教上》)。由此可知,六經所闡述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學術,也就是我國遠古奴隸社會時期的學術大要。戰(zhàn)國是東周的后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有的是當時著作,有的還托始于較遠或很遠,其詳可見《漢書?藝文志》。《莊子?天下》所謂“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說明了百家爭鳴的極盛情況。降及西漢,道家有《淮南鴻烈》為魁首,儒家有董仲舒《春秋繁露》為旗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六經,百家爭鳴的局面便告結束。兩漢學術也有極盛的方面,司馬遷、班固的史學,劉向、劉歆的校讎目錄學,承屈原而來的司馬相如、楊雄的詞賦,桓寬的《鹽鐵論》,許慎的《說文解字》,何休集今文公羊學的大成,鄭玄為古文家經學的總代表,唯物論者王充著《論衡》,張衡的天文學,張仲景的醫(yī)學,都輻射著時代的光芒。而讖緯詭誕之說也在漢代泛濫,其中亦含一些有用的知識。魏晉以后,玄學興起,佛經自漢末傳人,以迄南北朝,出現了第一次翻譯高潮。大、小乘佛學都有傳述,其中般若之學特別昌明。于是,佛學與玄學合,佛學與文學合,佛學與文論合,學術園地上,開出了新異的花朵。佛學本身,出現了漢化,不僅是晉代出現的“格義”融合內外,后來唐代出現的漢化的華嚴宗、天臺宗都托始于陳、隋,唐代極盛的禪宗,則由南北朝開始的楞伽宗改變而來,禪宗又分而為南北。保持印度佛教唯識家面目的玄奘,締造法相一宗,稱為絕學。佛教出現各宗各派,相互間爭論鋒起,唐代佛學,號稱鼎盛。它的影響及于儒,不特柳宗元精通佛學,連以儒家衛(wèi)道者自居的韓愈和他的學生李翱也受佛學影響,引其端緒以入文。下及宋、明,理學家陽儒陰釋,使?jié)h以前儒學面目發(fā)生變化,無論宋代的朱熹、陸九淵,明代的王守仁,都吸人儒學后又自辟門戶。這是我國學術自先秦百家爭鳴以后,與佛學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變革而呈現的又一新格局。同時,我國學術的各個部門,其隆盛狀況,又不止于儒佛交融這一方面。地理學則有酈道元《水經注》;文學理論則有劉勰《文心雕龍》;文章創(chuàng)作,則有藻耀高翔的儷體文,出現以蕭統(tǒng)《文選》的示范性選集;上有唐人傳奇下至宋人話本小說;唐人詩承六朝以前古體發(fā)展到古、律俱備的各體,出現李白、杜甫等足以比美屈原的大家;由唐人曲子詞發(fā)展到元人散曲;由諸宮調發(fā)展到元人雜劇、明人南曲;還有杜佑、鄭樵、馬端臨的文獻學;長孫無忌、歐陽修、司馬光的史學;永嘉經制之學;明人的藥物學、機械學;明后期新興市民階層出現后的學者李贄諸人的學說;宋人新創(chuàng)的金石彝器研究之學;沈括的科學論著《夢溪筆談》。成就都很卓越,使清以前的我國學術領域,具有千門萬戶的巨觀。現在來鳥瞰一下清代學術。清末以來,學術界特別重視清代學術,甚至謚之日“清學”,獨標一幟。在先秦、六朝至唐宋兩個高峰之后,出現了又一座里程碑。清學的特點究竟在哪里?由于明代出現了文人空疏不學的風氣(個別人的有價值論著,并不能改變這種普遍情況),清人出而救弊補偏,以漢人“實事求是”的宗旨相號召,故清學又幾乎成為漢學中興的代稱。然而,學術并不能限于經學,更不限于文字音韻訓詁的考證。這些只是在治學方法上稍具科學性,而不是治學的更高目的。清學自有它的真精神、總要求,一言以蔽之,就是“經世致用”。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大儒的學術思想,都不外于這個中心。顏元、李?一派北人學說,也不例外。雍正、乾隆“盛時”,文字獄朋興,士大夫“避席畏聞”,遁而專人于考據,于是漢儒考據之學盛極一時。吳中惠氏、皖中戴氏成為重鎮(zhèn)。而戴震卻已經接近于顏、李,以反對宋儒理學自標新義為職志了。乾嘉時期考據家的治學,實已遠離清初提倡實學考據者顧炎武的“經世致用”宗旨。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后,是學術界風氣轉變的一個契機,龔自珍、魏源崛起,盱衡時世,重又用力于“經世致用”之學。龔氏《平均》、《乙丙之際箸議》、《壬癸之際胎觀》、《乙丙之際塾議》都是。魏源纂《皇朝經世文編》、《海國圖志》,宗旨十分明確。之后,國勢愈危急,經世致用的要求也更迫切。自馮桂芬、鄭觀應以下,到廖平的《今古學考》、《經學五變記》,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大同書》,譚嗣同的《仁學》,黃:遵憲的《論學?》,也都是經世致用之學。由變法維新派到反清革命派,章炳麟所昌言,也是經世致用之學。晚清繼第一次佛經翻譯高潮之后,出現第二次翻譯高潮。嚴復翻譯了西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為變法圖強提供思想依據,對思想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又翻譯了《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穆勒名學》、《法意》等西籍,系統(tǒng)傳播西方資本主義學術文化,為“經世致用”學術寶庫增加了全新的東西。同時,林紓翻譯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等小說170余種,對我國文學界起了較大的影響,而其中如《黑奴吁天錄》、《滑鐵廬戰(zhàn)血余腥記》、《撒克遜劫后英雄略》、《愛國二童子傳》等,都是借鑒西方故事,鼓勵我國志士,救亡圖強,于各書的序文、識語、譯余剩語、達旨中,明確地作了大聲疾呼、振聾發(fā)聵的宣揚,明顯地屬于“經世致用”的范疇。在林紓的大量翻譯文學作品后,翻譯家紛紛繼起,著名者如包公毅、伍光建、蘇曼殊、周樹人、周作人、馬君武、辜鴻銘,萬紫千紅,爭妍斗勝,其中也不乏宣揚愛國精神,如拜倫《哀希臘》詩的一再譯出。第二次翻譯高潮,通中國與歐洲學術之郵,在中國學術新發(fā)展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比第一次高潮更為闊大與深遠。持論家以章炳麟為清代學術的光耀殿軍,那只不過是道出了他的音韻訓詁等考據之學方面,他還有另一面,他在著作中昌言革命,即屬于“經世致用”的主流。當然,學術文化并不限于政治、經濟、社會等封域,清中期章學誠的文史校讎之學,清末羅振玉、王國維的殷墟甲骨之學,都是有突出成就的。說到文學,清代古文,自清初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謂三家,到中、后期桐城派、陽湖派、湘鄉(xiāng)派,流派眾多,各具特色,突過元、明。清代駢文,自清初陳維崧的徐庚初唐派,到中期孔廣森、邵齊燾、洪亮吉、汪中的魏晉六朝派,到后期錢振倫的宗唐,張之洞的宗宋,王閩運的宗八代,也都各開生面。小說則短篇小說家薄松齡、紀昀,長篇小說巨匠曹霜、吳敬梓,雙峰并峙。特別是曹氏的《石頭記》,公認為列于世界文學之林而無愧色。戲曲則孔尚任、洪?,分雄南北,成就不在湯顯祖下。詩自清初錢謙益、吳偉業(yè)、吳嘉紀、屈大均、宋琬、施閏章、王士禎、朱彝尊、趙執(zhí)信、查慎行,稍后胡天游、錢載、黎簡、宋湘,再后姚燮、龔自珍、陳沆、魏源、魯一同、鄭珍、何紹基、江浞,一直到清末“詩界革命”派黃遵憲、康有為、丘逢甲、金天羽,“同光體”贛派陳三立,閩派陳衍、鄭孝胥、陳定琛,浙派沈曾植、袁昶,以及不局限于一派的劉光第、范當世、陳曾壽、俞明震、夏敞觀、許承堯,漢魏六朝派的鄧輔綸、王閩運、高心夔都是詩壇的射雕手。詞在清代,號稱“中興”,浙派、陽羨派、常州派等,色彩絢爛,大家如王夫之、屈大均、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顧貞觀、厲鶚、張惠言、周之琦、項鴻祚、蔣春霖、譚獻、文廷式、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張爾田、王國維、夏敬觀、陳曾壽等,都是詞場的驍將。說到史學,則黃宗羲、萬斯同以迄全祖望等浙東史學家,以致力明史為中心,周濟專精晉史,沈曾植精究遼、金、元史與西北南洋地理,屠寄、柯劭齊專精元史,顧祖禹、李兆洛、洪亮吉、戴震、王先謙、楊守敬精于地理,都是彰彰著名的。說到子部,汪中《述學》,首辟子學新途后,踵事精研者不乏其人,如戴望、洪頤煊之于《管子》,陳澧之于《三統(tǒng)術》,孫詒讓的《墨子間詁》,陶方琦的《淮南許注異同詁》,俞樾的《諸子平議》,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郭慶潘的《莊子集釋》,章炳麟的《莊子解故》,都是名著,特別是章炳麟的《齊物論釋》,以佛氏唯識家言解莊,比起以前如釋德清等以佛解莊,無疑是后來居上。其它藝術方面,屬于學術領域的,如釋道濟《苦瓜和尚畫語錄》、惲恪《甌香館畫跋》之于畫,馮班《鈍吟書要》、包世臣《藝舟雙楫》之于書法,卓然成一家言。至于屬于雜家雜考范疇的,自顧炎武《日知錄》以后,著名的如閻若璩《潛丘?記》、王懋?《白田雜著》、《讀書記疑》、趙翼《陔余叢考》、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王鳴盛《蛾術編》、王念孫《讀書雜志》、姚鼐《惜抱軒筆記》、桂馥《札樸》、俞正燮《癸已類稿》、孫詒讓《札?》、陳澧《東塾讀書記》等,幾乎數之不盡,使研究者感到有《大智度論》所云“如人寶山,自在取寶”之樂。對清代學術,就謬見所及,作了如上平議。承學之士,如果大體上要求通曉各別具體內容,那就得要有專門書籍為之導航?,F在南開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趙永紀等同志,有鑒于這種需要的迫切,毅然擔負起這一重任,編寫《清代學術辭典》以餉讀者。通過辭典這一特殊形式,能使門類齊備,項目分明,釋義正確,便利于讀者的檢索,這一切,編寫者愉快地做到了。這書的出版,是學術界的福音,何待煩言。諸同志問序于余,拉雜書此,聊當引隍,若說是老馬識途,則我豈敢。

作者簡介

暫缺《清代學術辭典》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凡例(1)詞目表(1)正文(1)清朝帝系表(1229)清代年號.干支.公元對照表(1230)清代大事年表(1235)跋(1272)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