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緒言
1.1 數字城市的行業(yè)認識
1.2 基礎地理信息的作用
1.3 基礎地理信息建設現狀
1.4 存在的主要問題
1.5 本書的組織與安排
第二章 國內外城市空間信息共享現狀
2.1 國內城市空間信息建設及共享現狀
2.1.1 北京
2.1.2 上海
2.1.3 香港
2.1.4 澳門
2.1.5 廣西
2.1.6 福建
2.1.7 湖北
2.1.8 存在的問題
2.2 國外城市空間信息共享現狀
2.2.1 美國
2.2.2 英國
2.2.3 澳大利亞
2.2.4 其他國家
2.3 空間信息共享標準與技術
2.3.1 城市共享空間數據交換格式
2.3.2 地理標記語言(GML)
2.3.3 可擴展矢量圖形標準(SVG)
2.3.4 矢量標記語言(VML)
第三章 城市基礎空間信息共享原理
3.1 點集拓撲基本知識與相關概念
3.1.1 集合及相關概念
3.1.2 空間基本概念
3.1.3 空間實體內部、邊界與補
3.1.4 拓撲空間與子空間維數
3.2 子集空間交集維數及其空間關系形式化描述框架
3.2.1 交集維數
3.2.2 空間子集空間關系描述框架
3.2.3 空間子集空間關系描述框架的拓展
3.3 空間剖分的形式化定義
3.3.1 空間剖分概念
3.3.2 空間剖分的性質
3.3.3 維、三維空間剖分特例
3.3.4 二維平面空間剖分的分類
3.4 地理空間數學剖分
3.4.1 經緯線網格與方里網格
3.4.2 格網單元的編碼與正反算
3.4.3 Voronoi剖分與三角網剖分
3.5 地理空間自然剖分
3.5.1 自然特征形成機理
3.5.2 自然特征分類
3.5.3 自然特征的特點
3.5.4 自然剖分
3.6 地理空間社會剖分
3.6.1 行政區(qū)劃剖分
3.6.2 林業(yè)區(qū)劃剖分
3.6.3 人口普查統計單元劃分剖分
3.6.4 郵政剖分
3.6.5 土地剖分
第四章 地理單元生成方法
4.1 規(guī)則方格網
4.1.1 格網劃分
4.1.2 格網應用
4.2 VORONOI圖
4.2.1 矢量構建
4.2.2 柵格構建
4.2.3 空間實體Voronoi圖
4.3 自然區(qū)劃
4.3.1 劃分原則
4.3.2 劃分方法
4.4 社會剖分
4.4.1 林業(yè)區(qū)劃
4.4.2 行政區(qū)劃
4.4.3 人口普查區(qū)
4.5 宗地剖分
4.5.1 原則
4.5.2 要求
4.5.3 劃分方法
4.6 共享信息集成方法
4.6.1 概述
4.6.2 主要面積內插算法
4.6.3 試驗分析
第五章 城市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框架
5.1 城市基礎空間信息分類編碼體系
5.1.1 城市基礎空間信息
5.1.2 規(guī)、土、房、測數據分類編碼特點
5.2 城市基礎空間信息共享框架
5.2.1 城市基礎空間信息共享框架的語義
5.2.2 共享框架的作用
5.2.3 共享框架要素選取的原則
5.2.4 共享框架的內容及分類
5.3 共享框架地理編碼規(guī)范
5.3.1 地理編碼原則
5.3.2 地理編碼方法
5.3.3 編碼的使用方法
5.3.4 實例
5.4 城市基礎空間信息共享框架的可視化
5.4.1 空間信息可視化
5.4.2 空間信息可視化的研究內容
5.4.3 空間信息可視化的特征
5.4.4 城市基礎空間信息共享框架的可視化設計
第六章 共享框架數據庫方案設計
6.1 數據庫設計原則
6.1.1 標準與規(guī)范統一
6.1.2 獨立而可擴展
6.1.3 開放性與安全性兼顧
6.1.4 技術先進性
6.1.5 現勢性和一致性
6.2 軟件平臺
6.2.1 操作系統
6.2.2 空間數據庫管理軟件
6.2.3 商業(yè)數據庫系統
6.3 數據組織與功能要求
6.3.1 共享框架數據的特點
6.3.2 數據分層
6.3.3 數據結構
6.3.4 功能要求
6.4 運行環(huán)境
6.4.1 硬件環(huán)境
6.4.2 網絡環(huán)境
6.5 數據庫更新與維護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主要參考文獻
附件1 城市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框架內容分類及編碼方法
附件2 城市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框架要素圖示符號
后記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