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構成同其他藝術種類一樣,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從立體構成整個發(fā)展的過程來看,人類不論從舊石器時代跨越至摔打泥坯,制作出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新石器時代第一件陶器;還是擇地而居,以木石框架為結構,覆蓋以樹枝茅草形成建筑的最初雛形……從最先提出工業(yè)藝術問題的19世紀的英國,到1919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成立等,這些都表明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與演變中,人類的造物活動是越來越注重外在的色彩和造型,追求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立體物質“美”。世界公認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之一,德國的格羅皮烏斯所創(chuàng)建的包豪斯學校,更是摒棄古典的建筑法則,把功能放在首位,體現(xiàn)了“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的設計理念,他們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新的施工方法,反對煩瑣的裝飾,追求簡潔明快的風格,大量采用以框架結構支撐的幾何形體的造型,形成了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基本特征。立體構成于是伴隨著時代的設計活動而產生,成為現(xiàn)代設計的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