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緒論
0. l 計算機學科的發(fā)展
0. 2 教學計劃的制訂
0. 3 教學計劃的實施
0. 4 理論與實踐
0. 5 系列課程與能力培養(yǎng)
0. 6 理性化教育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0. 7 知識結構與課程體系
0. 8 本教程的結構
0. 9 說明
第1章 歷史和現狀
1. 1 IEEE-CS與ACM倡導的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學計劃
1. 2 中國計算機專業(yè)指導性教學計劃的研究
1. 3 知識體系的演變
第2章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
2.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定義
2. 1. l 計算學科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關系
2. 1.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根本問題
2. 1. 3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2.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方法論
2. 2. 1 學科的3個形態(tài)
2. 2. 2 重復出現的12個基本概念
2. 2. 3 典型的學科方法
2. 3 相關學科及影響學科教育的因素
2. 3. l 計算學科
2. 3. 2 技術的變化
2. 3. 3 文化的變化
2. 3. 4 教育觀念的變化
2. 4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
第3章 畢業(yè)生的特征
3. l 基本要求
3. 1. l 數學要求
3. 1. 2 科學方法
3. 1. 3 熟悉應用
3. 1. 4 溝通技能
3. 1. 5 團隊工作能力
3. 1. 6 其他
3. 2 一般特征
3. 3 能力與技能
3. 3. l 認知能力和技能
3. 3. 2 實踐能力和技能
3. 3. 3 其他技能
3. 4 應對發(fā)展
3. 5 檢驗標準
3. 5. l 基本標準
3. 5. 2 典型標準
3. 5. 3 優(yōu)秀學生
第4章 素質與能力培養(yǎng)
4. 1 能力的培養(yǎng)與理性化教育
4. 1. l 知識. 能力和素質
4. 1. 2 創(chuàng)新意識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動力
4. 1. 3 理性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
4. 1. 4 理性需要扎實的基礎
4. 2 系列課程與學科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
4. 3 推行研究型教學
4. 4 激發(fā)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
第5章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概述
5. l 知識體系的結構
5. 1. l 核心知識單元與選修知識單元
5. 1. 2 一個知識單元所需的時間
5. 1. 3 課程的學時數
5.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一覽
第6章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
6. 1 離散結構(DS)
6. 2 程序設計基礎(PF)
6. 3 算法與復雜性(AL)
6. 4 計算機組織與體系結構(AR)
6. 5 操作系統(tǒng)(OS)
6. 6 網絡及其計算(NC)
6. 7 程序設計語言(PL)
6 8 人機交互(HC)
6. 9 圖形學和可視化計算(GV)
6. 10 智能系統(tǒng)(IS)
6. 11 信息管理(IM)
6. 12 社會和職業(yè)問題(SP)
6. 13 軟件工程(SE)
6. 14 數值計算科學(CN)
第7章 課程體系
7. 1 課程體系結構
7. 2 課程分級與實施策略
7. 2. 1 基礎課程
7. 2. 2 主干課程
7. 2. 3 特色課程
第8章 核心課程介紹
8. 1 核心課程選擇原則
8. 2 課程編號及課程描述格式
8. 3 核心課程描述
第9章 教學計劃
9. 1 制訂教學計劃的原則
9. 1. 1 提高學生素質, 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9. 1. 2 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
9. 1. 3 適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特點
9. 1. 4 實踐教育的重要性
9. 1. 5 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
9. 2 課程的組織
9. 2. l 重視知識的載體屬性
9. 2. 2 知識載體的選擇與組織
9. 2. 3 知識的載體作用的發(fā)揮
9. 3 教學計劃的組織
第10章 專業(yè)實踐
10. 1 專業(yè)實踐的目的與重要性
10. 2 專業(yè)實踐的內容和方法
10. 3 對專業(yè)實踐的支持
10. 3. 1 用人單位
10. 3. 2 對國內和國際工作環(huán)境的整體認識
10. 3. 3 行政管理機構和教師
10. 4 專業(yè)實踐與課程設置相結合
10. 5 通過課程實驗加強專業(yè)實踐能力
10. 5. 1 實驗的重要性
10. 5. 2 實驗的內容和水平
10. 5. 3 綜合性課程設計
10. 5. 4 改進實驗方式
10. 5. 5 結合科研促進實驗教學
10. 6 對專業(yè)實踐工作的評估
參考文獻
附錄 評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