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就是研究和敘述政治制度的專門史。由于政治制度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組成部分,政治制度史是一門建立在各有關學科基礎上的交叉學科。它既是歷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政治學的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門交叉學科,又是歷史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文獻學等有關學科有關內容的綜合學科,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至今還存在著較多的認識分歧,而且未展開討論,只是各人在論著中各抒己見。屬于中國政治制度史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史也是這樣??梢詮膬蓚€方面來確定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教學重點:第一,了解中國現(xiàn)代史上各種制度的產生、演變和消失,從成敗得失中得出可供借鑒的歷史經驗。雖然史學的研究范圍應包括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人類歷史非常復雜,不可能把什么都敘述出來和寫進教材中,給學生和社會什么樣的歷史觀以認識歷史,就值得考慮。由于史學的功能是資治、教育和察往知來,那么就應結合這些功能,根據今天社會的需要進行取舍,進行選擇。研究和敘述政治制度史就必須達到兩個目的,即不但要指明各個時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還要指明為什么是這樣,以便總結經驗教訓。第二,與時俱進,反映有關最新研究成果和發(fā)展水平。中國政治制度史是介于歷史學、政治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而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史作為中國現(xiàn)代史的一個專門史,雖然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出現(xiàn)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對中國現(xiàn)代史和政治學、法學等有關學科的研究有了較大的拓寬,反映了學術界非常重視從政治制度研究的角度為社會發(fā)展和政治體制改革提供借鑒。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史的教學,不但應反映有關領域的發(fā)展前沿,而且必須與此相適應,與時俱進。結合這兩個方面,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史要以國家政體和國際法上所承認的中央政權為主,圍繞著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階段的兩大基本演變軌跡,即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從建立到消亡、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從產生到成為新中國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其研究和教學的內容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政治首腦和政治領袖的有關制度,如北洋軍閥時期的總統(tǒng)制和內閣制、國民政府的主席制和行政院長負責制,以及政治首腦和政治領袖的產生方式、法律地位和實際地位、改選規(guī)律、行為規(guī)范、權力范圍及運用方式、所受到的制約等等。2.國家政體形態(tài)與政體機制,如國民黨政府的訓政體制、五院制和國家機構的運轉程序、規(guī)則、慣例等等。3.行政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公務員制度、監(jiān)察制度和軍事制度等各項制度,講述它們是如何規(guī)定和推行的,結果又怎樣。4.國家政權的層級機構和層級權力關系,包括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各個方面,如省政府合署辦公制度、行政督察專員制、新縣制等,以及中央與地方的互相制約、中央的派出機構及其權力范圍等。5.政治行為制度,包括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兩方面,如政治決策的方式與程序、各方人士和各種機構在政治決策中的功能與地位、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和效果等等。總之,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史的教學要力爭反映中國現(xiàn)代史上政治和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演變進程,不僅要講述某一項制度的真?zhèn)?,而且要說明各項制度之間的因果關系和選擇關系;不僅要說明制度的表象,而且要說明其本質;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從而把握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線索,從中認識和了解當今社會發(fā)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