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司馬賀的代表作之一,是1996年修訂出版的第三版的中譯本。第三版增加了全新的一章“復雜性面面觀”,修改了文字內容并更新了部分數據。作者率先構造出“人工科學”的概念,據以將經濟學、思維心理學、學習科學、設計科學、管理學、復雜性研究等領域貫穿聯(lián)系起來,使人獲得很多啟迪。本書對傳統(tǒng)思維提出挑戰(zhàn),指出人工智能所期望達到的領域,揭示了人工性和層級對于復雜性的意義,從多個領域說明人工科學何以是可能的,并試圖說明它的性質。本書的基本主題是:物質符號系統(tǒng)具備必要和充分的手段來采取智能行動。本書前言第三版序:《人工科學》(TheSciencesoftheArtificial)上一次進行修訂還是1981年,自此以后,地球又自轉了5000余圈?,F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正當其時: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方面有哪些變化要求本書內容也作出相應變化。特別相關的是,人們近來對復雜性(complexity)和復雜系統(tǒng)(complexsystems)的興趣猛增。在本書的前兩版中,我只簡要論及復雜性的一般概念和復雜性的具體層級形式(這是本書關心的主題)之間的關系?,F在我新增一章來彌補這一缺陷。讀者閱讀此章后會覺得,復雜性的熱衷分子(我自己也算一個)是一個龐雜的陣營,這些人對還原論(reductionism)的認識就很不一致。我們這批人當中,形形色色的人所推崇的分析復雜性的工具都是大相徑庭的,如今有人喜歡談論“混沌”(chaos)、“自適應系統(tǒng)”(adaptivesystems)和“遺傳算法”(geneticalgorithms)。在新增的第7章“復雜性面面觀”(“復雜性的構造”成了第8章)中,我梳理了這些主題,揭示了人工性(artificiality)和層級(hierarchy)對于復雜性的意義。這個第三版的其余修訂,多為內容的更新。尤其是,我反映了1981年以來在認知心理學(第3章和第4章)和設計科學(第5章和第6章)方面的重要進展。令人欣慰的是,在這兩個領域持續(xù)發(fā)生的迅速進步要求本書增加大量的新的參考文獻的同時,這些新文獻都肯定了本書關于人工科學的基本主題并有所拓展。第2章里著重點的變化,則反映了我對經濟系統(tǒng)中組織和市場的不同作用的認識的進展。本書第三版像前兩版一樣,都題獻給我的半輩子的朋友,艾倫·紐厄爾。而這一次,不幸的是,只能是緬懷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認知的統(tǒng)一理論》(UnifiedTheoriesofCognition),為推進我們對智能系統(tǒng)(intelligentsystems)的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綱領。我想感謝我的助手希爾夫(JanetHilf),一方面,完成這次修訂所需的時間是在她的“保護”下留出來的,另一方面,她為手稿達到付印狀態(tài)提供了數不勝數的幫助。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方面,坎托.亞當斯(DeborahCantorAdams)對拙稿施以目光如炬的細心審改,使我感到,與出版社的來往是整個修訂過程中一個令人愉悅的部分。我對她也深為感激。我在本書前兩版的序中已經就一些人士所提供的幫助、咨詢和友誼表示謝意,除此之外,我想特別提出幾位同事,他們的見解對于此處處理的新主題尤有啟發(fā)。他們包括:埃里克松(AndersEricsson),我與他一起探討了協(xié)議分析(protocolanalysis)的理論與實踐;蘭利(PatLangley),布拉德肖(GaryBradshaw)和基特科夫(JanZytkow),他們與我共同研究了科學發(fā)現的過程;還有安西佑一郎(YuichiroAnzai),戈貝(FernandGobet),川崎由美(YumiIwasaki),庫爾卡尼(DeepakKulkarni),拉金(JillLarkin),穆瓦涅(JeanLouisLeMoigne),萊昂納多(AnthonyLeonardo),秦玉林(YulinQin),里奇曼(HowardRichman),沈為民(WeiminShen),斯塔謝夫斯基(JimStaszewski),塔巴赫奈克(HerminaTabachneck),張國駿(GuojungZhang)和朱新明(XinmingZhu)。說實話,我不知道這個感謝清單該在哪里中止,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避免這個清單的重大疏漏,所以,我干脆向我的所有朋友和合作者,無論剛才是否提及,表示深深的謝忱。在第1章中,我提出,科學的目標是使令人驚異的復雜事物成為可理解的簡單事物——但是并不使人們的驚奇感喪失。如果讀者覺得,在《人工科學》的第三版中,我將上述目標實現了那么一點點,我將欣喜萬分。司馬賀賓夕法尼亞,匹茲堡199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