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緒論1
11微生物的概念1
12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1
13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及研究1
14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概念2
15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2
16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發(fā)展及研究現狀2
161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2
162廢氣的生物治理研究進展3
163固體廢物的生物治理研究進展3
17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所涉及的學科5
思考題5
第2章原核微生物6
21細菌6
211細菌的形態(tài)與大小6
212細菌的細胞結構9
213細菌的繁殖方式17
214細菌的培養(yǎng)特征18
22放線菌(Actinomycetes)20
221放線菌的形態(tài)結構20
222放線菌的繁殖方式21
223放線菌的培養(yǎng)特征23
23藍細菌(Cyanobacteria)23
231藍細菌的形態(tài)23
232藍細菌的結構24
233藍細菌的繁殖25
234環(huán)境治理中重要的藍細菌及其作用25
24古細菌27
241古細菌的一般特征27
242古細菌重要的分類特征28
25其他原核微生物28
251鞘細菌28
252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30
253支原體(Mycoplasma)30
254衣原體(Chlamydia)31
255螺旋體(Spirochaete)31
思考題31
第3章真核微生物32
31真菌(Fungi)33
311霉菌(Mould,Mold)33
312酵母菌(Yeasts)40
32其他真核微生物46
321微型藻類46
322原生動物49
323微型后生動物53
思考題55
第4章非細胞微生物--病毒56
4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類56
411病毒的一般特征56
412病毒的分類57
42病毒的形態(tài)及結構57
421病毒的大小和基本形態(tài)57
422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57
43病毒的增殖59
431吸附59
432侵入及脫殼59
433生物合成60
434裝配60
435釋放60
44病毒的培養(yǎng)和檢測60
441病毒的培養(yǎng)60
442動物病毒的檢測61
443噬菌體的檢測62
45病毒在環(huán)境中的存活和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去除63
451環(huán)境因素對病毒存活的影響63
452污水處理過程中病毒的去除63
思考題64
第5章微生物的營養(yǎng)65
51微生物的營養(yǎng)及類型65
511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65
512營養(yǎng)物質及其生理功能65
513微生物的營養(yǎng)類型68
52培養(yǎng)基70
521培養(yǎng)基的概念70
522配制培養(yǎng)基的原則70
523培養(yǎng)基的類型及應用73
53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76
531單純擴散(diffusion)77
532促進擴散(facilitateddiffusion)77
533主動運輸(activetransport)78
思考題80
第6章微生物的代謝81
61代謝概述81
62微生物的酶及酶促反應82
621酶的組成82
622酶的結構與功能82
623酶促反應的特點87
624酶的種類87
625酶促反應動力學88
63微生物的分解代謝94
631生物氧化概述94
632糖的分解代謝95
633微生物的呼吸類型101
634脂肪的分解代謝103
635蛋白質的分解105
636自養(yǎng)微生物的產能代謝106
64微生物的合成代謝109
641自養(yǎng)微生物的生物合成109
642異養(yǎng)微生物的生物合成110
65微生物的代謝調控111
651酶活性的調節(jié)--控制反應速率111
652酶合成的調節(jié)--控制反應方向112
思考題112
第7章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控制114
71細菌的群體生長114
711細菌的群體生長規(guī)律--生長曲線114
712微生物生長曲線在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指導作用115
713不同廢水生物處理法生長曲線的特點及意義116
72基質濃度與微生物比生長速率的關系116
73研究微生物生長的培養(yǎng)方法117
731微生物的分批培養(yǎng)(bathcultureofmicroorganisms)117
732微生物的連續(xù)培養(yǎng)(continuouscultureofmicroorganisms)117
74微生物純培養(yǎng)物的分離及生長的測定117
741純培養(yǎng)物的分離117
742微生物生長的測定118
75環(huán)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119
751溫度119
752pH值120
753氧化還原電位(Eh(huán))121
754溶解氧(DO)122
755重金屬及其化合物123
76微生物生長的控制123
761物理方法的控制123
762化學方法的控制126
思考題128
第8章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130
81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130
811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130
812DNA的結構與復制130
813DNA的變性.復性與雜交132
814轉錄133
815翻譯134
82質粒結構及類型136
821質粒的分子結構136
822質粒的主要類型136
83DNA的突變和誘變育種138
831DNA的突變138
832誘變與育種139
84基因重組141
841基因工程工具酶142
842基因工程載體143
843目的基因的獲得144
844DNA分子的體外連接145
845重組DNA導入宿主菌145
846重組體的篩選145
847基因工程在環(huán)境工程中的應用146
85微生物細胞融合育種147
851細胞融合147
852微生物原生質體及其制備148
853細胞融合的方法149
854融合重組的測定149
855利用細胞融合技術構建環(huán)境工程菌150
思考題150
第9章微生物的生態(tài)151
91微生物生態(tài)學151
911什么是微生物生態(tài)學151
912微生物生態(tài)學的任務151
913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151
92自然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152
921土壤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152
922水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154
923空氣中的微生物155
924極端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156
93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159
931互生(syntrophism)159
932共生(symbiosis)160
933寄生(parasitism)160
934拮抗(antagonism)161
94微生物群落的發(fā)展和演替162
941微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162
942演替的類型162
943微生物群落發(fā)展和演替162
95微生物在環(huán)境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163
951碳素循環(huán)(thecarboncycle)163
952氮素循環(huán)(thenitrogencycle)170
953硫素循環(huán)(thesulphurcycle)173
954磷素循環(huán)(thephosphoruscycle)175
955鐵素循環(huán)(theironcycle)176
956錳素循環(huán)(themanganesecycle)176
思考題177
第10章微生物對環(huán)境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178
101微生物對環(huán)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及影響因素178
1011微生物對環(huán)境污染物的適應能力及巨大的降解潛力178
1012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影響因素179
102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181
1021無毒污染物的降解181
1022有毒有機污染物的降解181
思考題195
第11章環(huán)境微生物檢測196
111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與控制196
1111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方法196
1112空氣微生物污染的控制197
112水的微生物檢測及控制198
1121水質的細菌學檢測198
1122水質指示微生物--大腸菌群(coliformgroup,簡稱coliform)198
1123水微生物污染的控制199
113發(fā)光細菌的微毒檢測199
1131發(fā)光細菌檢測的原理200
1132發(fā)光細菌法檢測的操作200
1133發(fā)光細菌法的應用200
114污染物致突變性檢測(Ames試驗)201
1141Ames試驗的原理和方法201
1142Ames試驗的應用203
115生物傳感器204
1151生物傳感器的定義與分類204
1152生物傳感器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204
1153生物傳感器在環(huán)境檢測中的應用205
116PCR技術在環(huán)境檢測中的應用207
1161PCR反應原理207
1162PCR反應條件208
1163PCR技術用于環(huán)境微生物檢測的方法209
1164PCR在環(huán)境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209
1165小結與展望210
117用于環(huán)境保護的工程菌的安全性問題210
1171用于環(huán)境保護的基因工程菌的構建210
1172基因工程菌存在的問題211
1173展望211
思考題211
第12章微生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212
121廢水好氧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學原理212
1211概述212
1212活性污泥法212
1213生物膜法218
1214其他生物處理法223
122廢水厭氧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學原理225
1221概述225
1222廢水厭氧降解機理225
1223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工藝227
123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和氮磷的去除228
1231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概述228
1232生物脫氮229
1233生物除磷232
思考題235
第13章微生物在固體廢物和大氣污染治理中的應用236
131固體廢物的生物處理236
1311堆肥法237
1312衛(wèi)生填埋法240
1313厭氧發(fā)酵241
132廢氣的生物處理241
1321廢氣生物處理微生物學241
1322廢氣生物處理方法242
思考題245
第14章生物修復技術246
141概述246
1411基本概念246
1412應用生物修復技術應具備的條件246
1413理論及技術來源246
1414生物修復技術的重點研究方向247
1415生物修復技術的特點247
142生物修復技術的原理247
1421在生物修復技術中應用的微生物247
1422影響生物修復的環(huán)境因素249
143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250
1431原位生物處理250
1432異位生物修復252
144地下水的生物修復253
1441原位生物處理254
1442異位修復技術254
1443物理攔阻254
145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復254
思考題255
第15章微生物新技術在環(huán)境治理中的應用256
151固定化技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256
1511固定化細胞與酶的特點256
1512固定化酶與固定化細胞在環(huán)境工程中的應用257
152廢物資源化技術257
1521可生物降解塑料PHAs258
1522單細胞蛋白的生產259
153污染預防微生物技術260
1531燃煤脫硫260
1532微生物濕法冶金技術261
154微生物絮凝劑265
155微生物吸附劑266
思考題267
第16章微生物的分類命名與保藏268
161微生物的分類與命名268
1611微生物的分類單位268
1612微生物的命名原則269
1613微生物的分類鑒定依據269
162微生物分類檢索系統(tǒng)275
1621原核微生物的分類系統(tǒng)--Bergey氏原核生物分類系統(tǒng)277
1622真菌的分類系統(tǒng)--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類系統(tǒng)279
163菌種保藏280
1631菌種保藏的原理280
1632菌種保藏的常用方法280
思考題281
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283
實驗1光學顯微鏡的操作.細菌形態(tài)的觀察及大小的測量286
實驗2放線菌.真菌.藻類及原生動物形態(tài)的觀察290
實驗3微生物的染色291
實驗4培養(yǎng)基的制備和滅菌293
實驗5細菌純種的分離及接種技術295
實驗6微生物培養(yǎng)特征及個體形態(tài)的觀察297
實驗7顯微鏡微生物計數法298
實驗8大腸菌群生長曲線的測定299
實驗9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301
實驗10大腸菌群數的測定--多管發(fā)酵法302
實驗11大腸菌群數的測定--濾膜法306
實驗12空氣中微生物的檢驗307
實驗13活性污泥脫氫酶活性的測定308
實驗14酚降解菌的馴化.分離與篩選310
實驗15有機氯農藥降解菌的分離篩選311
實驗16氧化酶試驗312
實驗17噬菌體的分離與純化312
附錄315
附錄1教學用染色液的配制315
附錄2特殊結構的染色方法317
附錄3教學用培養(yǎng)基的配制317
附錄4環(huán)境工程中用于分離某些特殊污染物降解菌的培養(yǎng)基320
參考文獻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