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哲學理論九卷:未名·大思想隨筆

九卷:未名·大思想隨筆

九卷:未名·大思想隨筆

定 價:¥26.00

作 者: 史作檉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未名·大思想隨筆 詩人思想者史作檉系列
標 簽: 理論

ISBN: 9787301090206 出版時間: 2005-05-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3cm 頁數(shù): 22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真理只有一種,但是人卻必須按照他所處的時代,重新加以表達才行,否則正真理在這一時代,便是落空的存在了,同樣地,假如我們把過去的人所表達過的真理,當做是現(xiàn)在的真理來加以討論,而不去設法尋求重新表達,那么我們就不能了解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的道理了。因為真理一時被表達之后,便成了死的東西;相反地,它卻只有從活生生之人的存在中,重新復活。而一個能將真理從亡中救活過來的人,其實就是那種在自身上,按照他所處之所時代的方式,歷盡一切實實在在的存在過程,而重新將真理尋獲的人。哲理是雋永的,哲學卻是枯燥的。在這本書中哲學親切地和我們融合在一起,變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像一首樂曲,像一篇美文,化枯燥的哲學為雋永的哲理,傳達出哲人的睿智,帶來哲思的溫馨。本書前言《九卷》導讀(1)山丘的季節(jié),已穿上深秋的衣裳。秋天的陽明山總是給人一種爽朗的問候,也使我們的生理時鐘,轉變得更舒暢,也許這就是我愛上秋季的原因吧!(2)當我動筆寫這篇導讀時,看看窗外那片山丘的林園,在秋天的陽光下,好像每一片葉子都知道是自己的季節(jié)。這似乎給我“開顯”出這樣一種啟示:自然似乎有其本來就如是的生成之道,也許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只有人類才會擔心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變化吧?(3)如果說,史作檉的《三月的哲思》給人有在春天思索情愛時的困惑。那么他的這本《九卷》也將帶給讀者一種秋天里,對人生哲思時的“開顯”……(4)誠如史作檉在本書中所言:“真理只有一個,但每個人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到達那里……”(5)就像我們要爬上喜馬拉雅山一樣,到達山頂?shù)穆酚性S多條,但每個想爬到山頂?shù)娜耍€是必須憑自己的探險到達那里。(6)史作檉的這本《九卷》,第一次出版于1976年10月,也就是在他那本著名的《三月的哲思》出版后的隔年出版的,算算也已經(jīng)過了二十三年了。(7)我自己也隨著第一次閱讀這本《九卷》的青少年,而進入到不惑之年的年輪里。我為了再版重印這本書,也迫使自己再次地閱讀它。也許是由于人生閱歷的增長,我是更加愛上這本《九卷》中的哲學智慧(Sophia)了,就如作者在書中所言的那樣:“當人一旦愛上了智慧之后,他就很難有機會和可能,去愛智慧以外的其他任何事物了?!保?)不錯!對我來說,生活中只有在自覺的那一刻,才產(chǎn)生有智慧的意義;否則,我們大多數(shù)的日子里,不是渾渾噩噩地過生活,就是糊里糊涂地陷溺在生活的狹小圈套里……(9)我以為人生如果有所謂的悲劇的話,就是我們時常太輕易地替生命找到許多合理化的借口,就這樣地使自己成為生命的妥協(xié)者。等到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陷阱”時,人生已過大半了。我們似乎再也沒有勇氣去“顛覆”我們已建構成型的生活模式!就這樣,我們可能會假裝沒看見般地一直生活到老、死??墒钱斘覀兣R終時,我們可能才會在“業(yè)鏡”前,看見自己就這樣虛度一生,然后我們可能會悔不當初,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重來一次。這就是我所謂的悲?。。?0)史作檉在本書中“開顯”了這樣一種生命觀:“所謂生命,就是永遠是新的……而永遠新的生命,便是無時無刻不在加深,無時無刻不在增廣。相反地,人只要一天感到自滿自足了,那么他的生命便立刻停止,再也不會有所前進了。這便是一種死的生命,便是非生命……”(11)這使我聯(lián)想到一位印度的智者說過的一句話:“有些人三十歲就死了,可是七十歲才被埋葬?!边@也就無怪乎,在遠古的《尚書》中有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訓。同樣在古老又現(xiàn)代的《易經(jīng)》中,不是也說:“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庇终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保?2)這些既古老又現(xiàn)代的智慧,不正是一種人生意義的“開顯”嗎?所以史作檉在其《九卷》中的卷七中要說:“人只要停滯在一事一物之上,那就是再辨也弄不清了。相反地,如果人能夠上下設想而通達之,就再也沒有耿耿于懷之莫辨之事了。而人之所謂通達,并非通達于人世間,而是其心上達于上天的意思?!保?3)身為一位哲學家的史作檉,他自己如何來界定所謂的哲學家呢?他在本書的卷九中說:“所謂哲學家,即按照自己之所知所有,并有能力再將那古老的真理,活生生地重新加以復述的人。真理只有一種,但是人卻必須按照他所處的時代,重新加以表達才行,否則真理在這一時代中,便是落空的存在了。同樣地,假如我們把過去的人所表達過的真理,當做是現(xiàn)在的真理來加以討論,而不去設法尋求重新表達,那么我們就不能了解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的道理了。因為真理一旦被表達之后便成了死的東西,相反地,它卻只有從活生生之人的存在中,重新復活。而一個能將真理從死亡中救活過來的人,其實就是那種在自身上,按照他所處之時代的方式,歷盡一切實實在在的存在過程,而重新將真理尋獲的人?!保?4)總之,不管你是正遭逢到人生意義失落的青年人,或者你是已深陷在現(xiàn)實生活困境里的中年人,史作檉的這本《九卷》都將為你“開顯”一扇智慧之窗,讓你更看清自己,也更能了解別人。如此一來我們才有可能有一種比較能自立又自強的生活方式。這樣我們也才能比較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大風大浪的挑戰(zhàn)。

作者簡介

  史作檉,哲學思想家、詩人,兼及繪畫藝術,早年就讀于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曾任教于臺灣大學、臺灣文化大學、臺灣新竹高中,并在臺灣各大學巡回演講,在臺灣師范大學舉辦講座,極受歡迎。有五十多部著述,擁有廣泛影響。北大出版社第一次推出臺灣詩人思想家史作檉系列“未名•大思想隨筆”,包括《三月的哲思》、《三月后的五卷》、《九卷》、《時間中的苦索》、《塞尚藝術的哲學隨想》、《倫勃朗藝術的美學內涵》、《聆聽的世界》、《藝術的終極關懷》、《美感與安慰》、《形上美學》、《哲思日記》、《生命現(xiàn)象》、《中國哲學的智慧》、《憂郁是中國人的宗教》。

圖書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