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詩歌詞曲賦中國近/現/當代作品20世紀中國新詩主流

20世紀中國新詩主流

20世紀中國新詩主流

定 價:¥17.00

作 者: 楊四平著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百年文學論叢
標 簽: 理論

ISBN: 9787533643126 出版時間: 2004-12-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1cm 頁數: 328 字數:  

內容簡介

  勃蘭兌斯和韋勒克曾先后明確表示,要寫以文學英雄為主體的文學史,但在具體操作時,卻采取了折中的態(tài)度,將個體情狀與群體風貌有意識地結合起來。在當代中國學界,藍棣之在其專著《現代詩的情感與形式》中也如此實驗過。作者認為,比起以往的、實際上至今仍在盛行的、一般性地描述文學群體風貌的文學史來,這已是大大推進了一步。作者只感興趣于文學史中的“英雄個體”,而對那些由文學凡夫堆積起來的“堆沙包”之類的所謂的文學史則表示出“興”冷淡。大家想想,同屬于人們常說的“自由詩派”里的胡適與郭沫若,“象征詩派”里的李金發(fā)與戴望舒,“格律詩派”里的朱湘與徐志摩,“九葉詩派”里的穆旦與鄭敏,“七月詩派”里的曾卓與牛漢,“朦朧詩派”里的北島與梁小斌,他們的風格各異,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詩歌特色,但習慣上人們卻偏好把他們放在一起,強調他們彼此問淡得幾乎沒有的文學共性,這又是多么的勉強和乏力??!文學是非常強調個性的東西。張揚文學個性并保持其原貌才是文學史寫作的真正使命。所以,從根本上,作者厭惡只一味強調“流派”、“群體”、“集團”之類的文學史。作者總固執(zhí)地認為那是些不痛不癢的“大路貨”。謝冕也將其蔑稱為“一般性著述”。由于疏于對文學史事的細讀,人們總是無鑒別地“前接受”文學史上的一些“定論”,并將其作為自己邏輯思辨的起點和依據。殊不知,這些“定論”其實是文學史家與其置身的那個時代意識形態(tài)的權力話語之間“合謀”的結果。比如,人們一提到胡適,就會樂此不疲地談論他的《蝴蝶》、《鴿子》之類的半文半白的白話詩,并認為它們就是胡適新詩寫作的經典,還習慣地推導出以胡適為龍頭的白話詩寫作的幼稚,以之證明新詩永遠在向前發(fā)展。但是,如果你重新通讀胡適的白話詩,就會發(fā)現:他本人最喜歡而一直被人有意或無意地遮蔽的《十一月二十四夜》,是多么好的一首白話詩??;進而,如果你選出它來作為胡適白話詩寫作的經典,將會得出白話詩寫作成就較高的結論。這表明,重新選出新詩經典,重新勘定新詩史的版圖,從??碌摹爸R考古學”角度出發(fā),才能推動我們沉重的、早已休眠了的文學史思維,徹底打破如北島所不屑的文學史寫作慣用的伎倆——“危險的平衡”,恢復文學史原本就具有的生機和活力。文學史是由一個個文學英雄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者的這本小書就是以一個個詩歌英雄為主體,來研究20世紀中國新詩的主流狀貌及其流向;以個人來呈現主流,而非以主流來附帶個人。它與現今不少有識之士強調文本細讀異曲同工。在撰寫詩歌史時,我們應該著力于“詩人細讀”,只有這樣方能回到詩的歷史現場及其主體,重現詩歌發(fā)展歷史的原貌和脈絡,揭示其真相。需要說明的是,在這里,作者所選擇的詩歌英雄與作者對新詩的讀解和多年來培養(yǎng)的詩歌趣味密切相關。書末附錄兩篇文章的用意,一是為了進一步突現本書文本細讀之特色,一是為了彌補本書在選擇對象上的欠缺。

作者簡介

暫缺《20世紀中國新詩主流》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導言 寫以研究詩歌英雄為主體的主流史
第一章 胡適:春天的火焰
第二章 郭沫若:鳳凰涅槃
第三章 李金發(fā):焚燒的春天
第四章 汪靜之:紙上談愛、滿紙悲辛
第五章 朱湘:早逝之命與詩歌之塔
第六章 徐志摩:詩化生活的分行抒寫
第七章 戴望舒:現代焦慮的詩性表達
第八章 臧克家:“我是大地的孩子,泥土的人”
第九章 馬凡陀:“火一般諷刺的詩神”
第十章 艾青:為理想而痛苦
第十一章 穆旦:畢生創(chuàng)制“新的抒情”
第十二章 食指:被理性與非理性糾纏著
第十三章 北島:從廢墟到去國
第十四章 梁小斌:笨拙地構思著
第十五章 李瑛:“我的第二個祖國”
第十六章 李魁賢:臺灣的里爾克
附錄一 對經典閱讀要有主體意識——鄭愁予《錯誤》的可寫性
附錄二 在塵世尋找天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解讀
結語 現代性一種:新詩重在精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