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原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學歷計經過家塾、中西小學堂、啟蒙學堂、順天中學,至1911年中學畢業(yè)而止,其后皆自學。畢業(yè)后即參加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又任《民國報》記者。1917—192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其后致力于社會運動,先后參加河南村治學院工作(1929),創(chuàng)辦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1931)??谷諔?zhàn)爭期間,奔走國事,為謀求國共兩黨團結抗日,1940年參與發(fā)起中國民主同盟,隨后赴香港創(chuàng)辦《光明報》。1946年作為民盟代表,參加舊政協(xié)(重慶),參預國共和談。解放后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委員、常委等。主要著作計有:《印度哲學概論》(1919)、《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1932)、《鄉(xiāng)村建設理論》(1936)、《朝話》(1936)、《中國文化要義》(1949)、《人心與人生》(1984)、《東方學術概觀》(文集,1986)、《我的努力與反省》(文集,1987)、《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198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