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詩意積淀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間關鍵是詩歌的獨立。詩源自原始儀式中的語言表達活動,它與歌、樂、舞融合一體。隨著儀式被據為私有,儀式日趨式微了,儀式中的語言表達活動以詩和謠的形式流向民間。然而,詩性語言真正成熟則在于詩歌從“口傳”到“書寫”的轉化。這一變化促成了詩歌的獨立,加速了語言詩意積淀,拓展了詩性語言的精神宇宙。與此同時,也致使語言日漸遠離民間而轉向貴族化,并因此遺落感性肉體,背棄了深層的生命沖動。于是,詩性語言不得不徘徊于兩者之間,在它不斷地追尋精神天宇的同時,又始終戀念著“大地”,戀念著“鄉(xiāng)音”。本書以現(xiàn)象學的觀念為基礎,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新的理論視角,由人、語言、世界之間關系的多向性和多變性,以及相互作用的復雜性出發(fā),深入探討詩性語言問題。在論述過程中,努力打通哲學、語言學、文藝學、文化人類學諸學科界限,展開橫向的比較分析和縱向的歷史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