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瓷器燒造,歷史之悠久,品種之繁多,器型之豐富,技藝之精湛,風格之獨特,世所罕見。瓷器的基本屬性,在當時是實用與美觀相結合,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今天,民國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實用價值,而獨具審美價值。清乾隆朝60年,瓷器燒造量大、遺存器物之豐,堪稱歷朝之最。其民窯瓷器一反清初古樸敦厚的風格,迅速向官窯華麗繁縟的風格轉變,遺憾的是民窯瓷器多為本朝富麗的官窯所掩蓋,較少有專門論著加以評述。本書以大量的紀年器、墓葬出土器及時代特征明顯的器物,從器型、胎釉、底足、紋飾、款識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闡述,既有官民窯風格之比較,又有前朝后代之間承襲關系的論述,使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乾隆民窯瓷器的真正面貌,具有較強的實用性。